赵 畅
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说,政府必须要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决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说难听点,这不就是懒政嘛!”“我看到有些城市,街边到处是小店,卖什么的都有,不仅群众生活便利,整个城市也充满活力。但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4月8日中国政府网)
诚然,城市追求整洁并没有过错,错就错在“一味”上。因为“一味追求”,便会形成一种畸形的“洁癖”惯性。而偏好“禁”这“禁”那,最终“禁”掉的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是市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希望。
城市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城市的核心是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正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而一味追求“环境整洁”,光图省事而“一禁了之”,这不是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吗?不是“懒政”又是什么呢?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有人去纽约研究都市规划,学成回国前,有人问他纽约街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回答是街头表演的艺人、卖小吃的摊贩和第五大街的马车。又问这些可能造成脏乱的因素你为什么反而特别喜欢?他回答说一座大城市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现代,还有古典;不仅是繁华,还有悠闲;不单是整齐,还有变化。如果一座城市只有整齐与漂亮,却缺少它特有的气质,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是啊,一座伟大城市的真正气质,并不在于它有多精致多豪华,而在于它有多大的包容度。如果为了一味追求“环境整洁”而“一禁了之”,表面上看,是整齐了、整洁了,也好看了,但必然因其失去多样性而变得僵硬了、沉闷了,就会变成“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这样的“死城”,我们不要也罢。
城市不一味追求“环境整洁”,不“一禁了之”,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可以做“甩手掌柜”,而是应动更多脑筋,想更多办法,进一步加大智慧管理、创新管理、精细管理的力度。
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直言不讳,“之前有个别城市,夏天不让农民拉西瓜的小板车进城,说是影响城市清洁,让老百姓吃不上西瓜,农民也赚不到应有的收入。政府难道就没有解决清洁问题的办法吗?”因为拉西瓜的小板车进城“影响城市清洁”而被禁的事,在一些城市程度不同地发生着。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其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农民和市民的感受,直面并善于“解决清洁问题”,那么,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不就可以走出“一禁了之”、越禁越死的怪圈了吗?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数以千计的小贩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卖食物,结果是街道垃圾成堆,交通堵塞。为了让小贩固定下来,政府建设了水电设施完善、通风又卫生的小贩中心,并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分租。以后,又开始实施摊位顶让制,允许那些第一代以政府津贴方式获得摊位的小贩转让承租权,新接手的承租者必须以市场价付租金给政府。此外,政府还给流动小贩颁发牌照,实行有序、有限制的开放政策。如今,小贩中心已经成为新加坡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景”。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既繁荣小贩经济又保持城市整洁,并非一对不可调和、不能解决的矛盾,只要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定然可以获得“双赢”效应。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不一味追求“环境整洁”、不“一禁了之”,当是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