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该怎么看“女大学生飞踹女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7-05-17 09:34:19  稿源:宁波日报

  盛翔

  因为孩子在饭店吵闹不停,女大学生飞踹邻座4岁女童——这上了头条的新闻,似乎迎来了反转:女大学生称只是踹了椅子,并没有踹到小女孩,倒是女童母亲反应特别激烈,完整视频显示,她不仅暴打了女大学生,各种东西猛丢一气,前来劝架的服务生也吃了她一记耳光。

  我看了那段视频,要说不理性,至少是两个人的不理性:女大学生因为孩子吵闹不休,就直接出手收拾,显然太冲动了,无论是踹椅子还是踹孩子,都非常不应该;反过来,女童母亲的做法,显然也失去了理智,上来就打,甚至连服务生也打,爱女心切可以理解,处理方式太欠妥当。

  网友的看法,基本是两边站队。当了父母的认为,女大学生就是欠揍,无论如何也不该踢人孩子,踢椅子也不行;没有孩子的则认为,生了孩子就该管好,从女童母亲打人的狠劲,不难看出其对孩子平日的娇惯。顺着这样的路子争吵下去,当然不会吵出任何共识来。反倒是新闻中的女大学生和女童母亲,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

  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代入其中一方,设想要是我处在那样的情境中,我会怎么样。其实,只有两方代入,才不会屁股坐偏,看新闻才能更客观。在此事件中,你不妨设想下,女童公开场合吵闹不休,若是做母亲的,自己踢了椅子吓唬孩子,是不是丝毫问题没有?做父母的管教孩子合适,受害的外人就不合适,可若当父母的不管,或者管了没效果呢?我认为,真问题是踢椅子的方式是否过分,而非其他。

  护犊情深是人之本性,但是爱如珍宝会否演变为纵容放任,大概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冷静想一想,其实真正吓到孩子的,大概不是女大学生那一脚,而是随后母亲的激烈反应,当着孩子的面打人砸东西,孩子不哇哇大哭才怪呢。倘若做母亲的更为冷静,也许问题可以解决得更好。父母遇事更冷静,孩子将来也能更好地处理人际问题;相反,父母总在孩子面前示范暴脾气,孩子耳濡目染很难不暴脾气。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热门事件,我们最好只作事实判断,而不要急于作价值判断。因为具体情境中,好与坏的价值判断没那么容易作出,具体到事情的细节,事实判断才有意义。在这点上,很多人是先有论点然后再去找论据,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论据去推导论点,必须拿证据说话,在证据面前,一旦发现论点与自己之前想的不一样,也能够很快被说服。我们看新闻,也应该这样,不要先入为主地下判断,然后再带着判断去找论据。

  像“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事件,本身没什么价值判断可作,事情也并不复杂,双方当事人也已经为自身不理性行为道歉。作为围观者,唯一有价值的事情,大概就是从中寻找一点启示:倘若我带孩子出去玩,公共场合可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倘若我遇到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在孩子面前扮演冷静的父母;倘若我碰到别人孩子很吵闹,千万别学那位女大学生……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这些,也算没有白围观一场。

编辑: 郑晓华
 
“侠女护士”一声吼,“坚决打击”才出手?
“豪华陪嫁”到底是谁拍的,是出于什么动机上传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关方面不能见疑不查,不能让其“大隐隐于市”。
在以往的类似案件中,赢家是法律,是人类,但是作为“受害者”,也最应该得到某种补偿的大自然,却仍旧是输家。
当抽象的法律概念与民众情感、情绪、伦理、价值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样的法律是充满人性的,是符合法治精神的。
人们对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一轮调控政策的结果,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实施政策的决心和举措。
当钻空子成为钻空子的通行证,中国式假结婚、假离婚诱发的道德风险和执法缺位,由谁来买单?
观点集粹(gdjc)
奋斗为什么,身后留什么
那双拓荒的“大脚板” 宁波人不会忘记
观点集粹(gdjc)
达康书记,请注意防止“灯下黑”
《人民的名义》热播,不仅是因为尺度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