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波
有了心事不想跟老师说怎么办?宁波市海曙区的每一所初中学校将在每个班级设置一名“知心姐姐”和“知心哥哥”,他们的正规名称叫“心理委员”,有了心事就可以去求助于这些同龄人(10月17日《宁波日报》)。
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自杀,因为不能和同学、老师融洽相处而逃学出走……这些屡见不鲜的新闻报道让我们为之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共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然而,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让大家伤透了脑筋。比如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方法尝试了不少,但都收效不佳。让学生“敞开心扉”,怎一个“难”字了得?
许多学生宁可把“心里话”对自己说,对日记说,却不愿意对家长、老师说。当家长主动问及时,也多是用“嗯”、“啊”之类的短句来回答。家长、老师因此郁闷不已:我是他最亲近的人,他怎么就不愿意告诉我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是他的“亲人”,却不一定是他的“知心人”。无法打开学生的“心门”,是因为没有找到打开这道门的“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同龄人”。
德克萨斯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只有不足一半的严重自杀倾向患者不会向任何人倾诉,三分之二的人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同龄朋友。因此,“同龄人”才是救援学生心理问题的突破口。
解人“心结”是个技术活儿,不要说中小学生,即便是心智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别人的“诉苦”有时候也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劝慰。因此,对这些心理委员“就职”前进行特别“履职”培训非常必要。
学校、家长一方面要相信“同龄人”处理“同龄事”的能力,对于小的心理问题,可以放手让“知心姐姐”去化解,过多地插手反而会使得其反。而对于学生表现的抑郁、焦虑甚至自杀倾向,则要及时掌握,进行心理干预。
老师要认真对待“知心姐姐”报告的“秘密”,善意对待这些有“秘密”的学生。如果不恰当地透露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时候尴尬的是这些学生,失去信任的则是老师和“知心姐姐”。
试想如果同学们都把“知心姐姐”视为“爱打小报告的奸细”,还如何与其“知心”?对学生的“秘密”挖掘到什么程度,更要适可而止。而对于发现的学生重大心理问题如何处理,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很深的心理学问题。
因此,老师、家长可以不知心,但必须知点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