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文川文集 正文
漫谈春节系列③
年味都去哪儿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2-17 10:31: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文川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过年气氛渐浓。许多人在期盼新年到来的同时,也不免感慨: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年味似乎变得越来越淡了。人们不禁要问:年味都去哪儿了?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过年的美好记忆。这是一年中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它意味着辞旧迎新,意味着团圆,意味着欢乐。一进入腊月,许多人就开始为过年做起了准备。小年过后,所有人开始忙碌起来,掸尘祭灶,置办年货,杀年猪,迎财神,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到了除夕夜,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在阵阵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伊始,人们忙着走亲访友,忙着拜年,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纷至沓来:逛庙会、迎龙灯、舞狮子……热闹的气氛将一直延续到元宵节。自始至终,整个节日充满了仪式感,洋溢着浓浓的独特味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过年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虽然大多数人依旧看重过年,“春运潮”依然汹涌,印证着这一节日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但毋庸讳言,在不知不觉中,在不少地方,传统的过年习俗正在慢慢消失,年味在一年年变淡。在不少人的眼里,现在的过年似乎少了些趣味,不像过去那么值得期待、好玩和有意思了。那么,是什么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年”的地位大不如从前。过去人们普遍生活困难,一年到头只能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一回肉,穿上一件新衣服。因此,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无不期盼新年的到来。现如今人们生活改善了,天天像过年,吃穿不愁,年的吸引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人们对过年少了些许期待,其投入程度必然有限,正是人们对过年“热情”的下降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让众多年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往的一些过年习俗,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与农业文明相伴相随。比如,过去在农村每到过年,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豆腐、搡年糕、杀年猪,成为过年的重要内容和仪式,而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种情景了。另外,像掸尘、祭灶,甚至是贴春联之类的习俗,也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搬入高楼而逐渐消失。就连放鞭炮,也因为愈来愈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受到限制。传统年俗少了类似这些载体,年味变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加剧了年味变淡。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对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挑战,导致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一些人厌倦了传统的过年方式,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或选择以举家外出旅游的方式过年,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的拜年习俗也被电话、微信、视频等更为便捷的现代通讯方式所取代。所有这些,都让年味显得越来越淡。

  人们对于过年态度以及过年方式的变化,折射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些传统年俗消失了,年味变淡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此,虽有人难免会略感失落和遗憾,但大可不必过于纠结,甚或痛心疾首。时代在变,年味在变,但不管怎么变,春节所蕴含的团圆、亲情、欢乐、祈福等核心要义没有变,传统节日的魅力将始终存在。作为现代人,我们要顺应大势,多一些宽容和包容,理性地看待和接纳新变化。但与此同时,面对年味变淡的现实,我们也应该有所警醒和反思。如何让一些优秀的传统年俗得以传承和延续,使之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一席之地?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之更具感召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如何让节日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过年变得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意义?所有这些,无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漫谈春节系列①“年味”是什么?

  漫谈春节系列②莫让“恐归”挡住尽孝的路

编辑: 沈媛仪
 
春节,一起守望梦想的花开
·山羊还是绵羊争论并不多余
·春运如你所见亦如你所不见
·万元搭“鹊桥”与日本马桶盖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对待春节回家这件事,也当如是观之,不能只是从恐归者“我”的角度来看,而更应放在孝的层面、亲情的层面来考量。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管过去一年里你的心愿有没有实现,不管年味“淡”了还是“浓”了,年总会在那一特定时刻如期而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房祖名作为专业演员,“哭”是基本功,眼泪更应该像水龙头一样可以“收放自如”,好歹也应“即兴表演”一番。
观点集粹(gdjc)
该如何反思火车卖货“抱着金鸡不下蛋”?
火车上15元的盒饭为啥买不到?
观点集粹(gdjc)
暂住证变居住证,没了“二等公民”
居住证应成为新型户籍制度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