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依元
目前学校中缺乏一种对学生阅读的记录与评价机制。钟公庙中心小学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成立了一个“阅读银行”,并在各年级、班级成立“分行”、“支行”。学生每人拥有一本“阅读存折”,可将阅读量像钱一样存入“阅读存折”。“存款”越多,获得的奖励就越大。(3月18日宁波日报)
在中小学建设“阅读银行”,笔者以为颇值得提倡!
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时间的增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但国人似乎很缺读书时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大都做了作业了!笔者家中有一读小学的孩子,喜欢看书。不久前为她买来了六七本书,她翻了一下就放在一边了。问她是否不喜欢?她说作业太多了,没时间看。如今教育部门虽三令五申,要减轻学业负担,但作业量并未见减少,而且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会布置各种课外习题。我有时翻看孩子课本,发现算术、语文的难度远高于笔者小时课本,“小学中学化”趋势明显,作业难度相应提升,这也增加了作业时间。设立“阅读银行”,有利于校方相应地减少作业量, 把孩子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培养“爱学习,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读书习惯还要创造一种激励载体。钟公庙中心小学规定,阅读多可获得各种奖励:每30元阅读币获得一枚“阅读之星”勋章,累积到200阅读币、500阅读币、1000阅读币,学校还将分别授予其“阅读小学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博士”荣誉称号,并奖励书籍。从教育心理学来说这属于正向激励,把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读书长远功效与具象化的近期奖励有机结合,对孩子有很大吸引力。
它还有利于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读书,避免碎片化阅读。今天我们的教育远未跳出应试式的窠穴,学生的读书大都是被迫的,这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很忧心大陆的教育,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在下降。一位北大教授也曾说,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了“考试机器”。话虽然“难听”却振聋发聩。要彻底扭转这一现象,就必须从提升学生主动、自主的读书能力入手,教他们“学会读书”。
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于个人的阅读史与全社会的读书氛围;而一个社会的文明高低与进步快慢,取决定于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建构水平。建设“书香社会”当从“全民阅读”开始,而“全民阅读”则首先要从孩子抓起,因为他们决定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