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房地产低迷也是造成当前宏观经济通缩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防通缩,稳楼市无疑是一个重要应对措施,因而,解开压制在房地产身上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也是必要的。
资料图片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3月30日中国经济网)
这一“房贷新政”的推出并不算太突然,因为之前已有迹象。
在日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将谨慎、警惕出现通缩风险。有分析称“央行通缩口风悄变”,因为在今年全国“两会”回答媒体关于通缩的问题时,周小川并没有直接表态,仅表示会持续关注物价的变化。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放缓较为明显。整体来看,投资、工业回落较大;尽管服务业增长态势不错,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总体持续回落等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一季度趋降的态势的确明显。1月和2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了4.3%和4.8%;房地产价格也出现同比下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月份上涨0.8%,创下2009年11月以来的最低涨幅。2月CPI虽回升至1.4%,但主要还是受春节效应影响。以上的种种情形,难免引发一些市场人士对经济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
防通缩“风口”之中,大家难免会联系到货币政策、股市、楼市等的影响上来。
去年至今,央行已经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又有两次降息,其间辅以在公开市场更多进行正、逆回购均衡操作等方式来维持市场适当的流动性水平。总体上,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还是定格在稳健灵活基础上的略微宽松,还是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
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持续上涨,有人还在争辩“杠杆市”还是“改革市”,因为市场走势似乎与经济基本面脱节。但环顾全球,例如美国、欧洲等市场,把股市当作“经济的晴雨表”的看法确实可能已经过时了。当前中国股市的上涨,更多地反映一种预期,比如改革、转型、“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整在积极酝酿。上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刚刚联合下发了《关于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本周首个工作日,“房贷新政”这另一只“靴子”便应声落地。
有人称,这是继去年解开限购、限贷之后的新一轮救市政策。其实,这一轮“房产新政”虽有较强烈的救市色彩,对化解地方财政危机有重要作用,但仍是一种“结构性救市”,主要还是从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角度出发,为房地产去产能、去库存。30日下发的《通知》中,“普通自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就是特别申明的标准要求。
多年以来,房地产过度发展,投机氛围过盛。如今一年多来,房地产销售遇冷,市场一直在下滑。事实上,房地产低迷也是造成当前宏观经济通缩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防通缩,稳楼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应对途径。适当放松房地产市场上的一些限制性政策是必要的,对于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应当说,此次房贷政策的调整是审慎的,并不会促使房地产市场急剧升温,甚至再生虚火。应当看到,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步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回稳不易、升温更难,去库存依旧是今年楼市的主旋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
新闻链接:二套房商贷最低首付4成 营业税免征期调至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