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燕明
13日,清华附中的学生们因为一部微电影“炸开了锅”。一部由高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由于题材较为大胆,讲述“高中女学生怀孕”的故事,在上传门户网站之后的短短时间内,迅速被删除。记者从多渠道了解到,电影被删除是因为片中出现了学校校服,学校担心带来负面影响,要求创作团队删除了影片。(4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每年有多少人次流产?1300万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字,而这个数字还是卫计委(原卫生部)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如今这个数字只会有增无减。而央视《新闻1+1》也披露了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做人流的人最小的才13岁,24岁以下的居然达到了31%。这便是说,人流低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高中生流产的,也肯定不乏其人。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此都应有所关注。
以此审视可知,“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写照,也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关注。这样的情怀,其实是值得点赞的。对于这样的事情,学校方面理应正视,并积极帮助学生去改进,而不是一律封杀。“高中女学生怀孕”微电影的被删除,其实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毕竟,对于女生怀孕、性教育课等现实问题,一些学生已经过河了,可学校还假装在摸石头。
学校要求删除“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也再次折射了性教育的尴尬。那就是对于这样的事情,学校还是羞答答的态度,而不是开明的态度。或许也源于此,2012年发表的《未婚青少年对人工流产认知和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显示,未婚青少年中46%对人流持无所谓态度。一些年轻女性,甚至就此走向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医院甚至黑诊所,在无痛、安全等宣传概念下,这些人不把流产当回事,其后果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
众所周知,流产不仅会给当事人的身体带来危害,更可能剥夺这些人当妈妈的权利。这样的常识,已经被强调多次,也似乎早已是一种常识了。可遗憾的是,即便这般浅显易懂的道理,学校也未尽到告知的义务。这些年,虽然开展性教育课在媒体上炒作得很火。可在学校里,性教育课却处于“只摸石头不过河”的一种尴尬阶段。无法正视现实,甚至是掩盖现实,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因而,对于中学生拍“高中女学生怀孕”的微电影,学校与其删除不如引导,毕竟,这样的微电影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性教育课。只可惜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承担好必要的引导责任,把一堂好的性教育课硬生生的搅黄了。就此来说,学校要求删除了微电影,但反思不能就此止步。如何正视与端正对待性教育课的态度,应是各大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杨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