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何以笙箫默》的提档,《何以笙箫默》《左耳》和《万物生长》等青春片同档扎堆的格局正式形成。过往我们忧心青春片或呈泛滥的趋势,其实一年到头成气候的也不过三两部。此前最强的竞争,不过是去年暑期档韩寒和郭敬明这对时代双子星的错位对话,而且影片也不尽“青春”。时隔不到一年,以青春为诉求的《何以笙箫默》《左耳》和《万物生长》就开始扎堆死磕,一场青春题材的浩劫在所难免。
为何说是浩劫而非浪潮?首先在于这批作品的创作水准。由网络IP发酵的《何以笙箫默》仿佛是几个导演的作品,是拍摄影像的拼凑。《左耳》的情况好点,但也好不到哪里,故事俗,人物稀里哗啦一片,更像是一部《同桌的你2》。别光看《左耳》票房爆棚,与《小时代》类似,都是躁动现象,并非电影本质的沉淀。相比之下,《万物生长》好歹还是一部电影,却同时也是李玉有史以来最差的一部。
苏有朋当导演小出意料,化身亿元级导演更想不到,苏有朋演戏虽说努力,导戏的功力确实差点意思。
马庆云的一句话说得很到位:“《左耳》票房上的成功,实际上也说明,要取得青春爱情电影票房上的胜利,最重要的,就是找贱俗作品做IP去运营。”IP的成功不代表电影的成功。在IP浪潮下,李玉的《万物生长》这次也沦陷了,陷入了市场谄媚与艺术追求的矛盾体中。她想沾青春大片的边儿,又不愿意向过去的姿态挥别,于是市场的自己与创作的自我互殴,纠结的结果是,卡司更强大的《万物生长》败给了《左耳》。
最近几年的青春片呈现出来的态势,与前几年电视剧市场抗战雷剧的爆发惊人相似。首先青春片成了最安全又最易于操作的领域,除了卢庚戌的《怒放》壮烈牺牲,《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等都赚得钵满,给市场留下青春片随便搞搞就能发财的错觉。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看尽了香港无厘头喜剧的泛滥与死绝,同时也经历了由张艺谋《英雄》发起的古装大片的兴衰。而青春题材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内容生产的问题,再强大的数据与运作也不会维系太久。(曾念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