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沈阳市一些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手腕上多了一块远程监听手表,可以像收微信语音信息一样储存、反复收听实时录音。这些家长为什么要监听孩子和老师?家长齐霁解释说:“新闻里总有老师虐童的报道,有了监听设备,能够监督老师的所作所为。老师知道有监听设备,也会有所顾忌”。家长魏大凯认为,尽管家长为孩子戴监听手表的想法多种多样,但多数家长还是对老师及其班级管理不信任。
其实,家长用录音设备监听孩子在校情况,这些年来一直有报道。关于杭州某小学“录音笔事件”的报道曾经掀起轩然大波。部分教师的作为,让家长不能接受;但录音、监听行为不可能做到对教师的区别对待,就“株连”到了无辜的教师。跟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如今家长用现代科技工具与学校、与教师“斗智斗勇”、剑拔弩张的现象也是前无古人的。这种做法引起不少老师的反感,这是可以想见的。但普通教师也只能是反感而已,对恢复、重建家长对教育的信任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事情的根子不在教师身上。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几乎等同父亲,以至于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样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在今天的很多同学会上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但是,另一部分不配教师身份的行径如此频发,也确实把教师群体形象拉低到前所未有的低点。直观地看,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引起家长的不满和恐慌,但此类现象的频发,反映了整个教育的诚信缺失,国民对教育的信任正在持续流失,教育已不复传统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它已经不是教育,是盈利工具。在现行教育运作中,学生不再是,至少不完全是教育的目的。不然就无法解释很多同样是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一些被认为高考无望的学生要被“劝退”,这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而普遍采用的办法,而代价是学生不仅高考的权利被温柔地剥夺,更深的伤害是自尊心被无视,教育经历对他们而言成了受辱的记忆。类似的“政策”都是通过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环节贯彻、实施下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不可能不受影响,不被同化;拒绝同化,怎么继续端这个饭碗?教育不尊重学生人格,一些教师作为教育机器上一颗螺丝钉,上行下效也很正常,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转移到家长头上。
录音设备热卖,家长与教师矛盾激化,应该视为在倒逼教育改弦易辙。重建信任,至少要从学校层面做起,根本性的改变,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做起,从改变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利益化、商业化倾向做起。
戎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