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洁厕块致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让大家慌了神,经记者多方核实,已确定这又是一起网络谣言(5月12日《南方日报》)。
自2011年微信平台问世之后,由于其操作方式简单,发言门槛较低,成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与以往微信谣言不同的是,“洁厕块致癌”不仅让大家恐慌了一阵子,也实实在在地恶心了大家一把。抛开洁厕块致癌这一中心议题,该微信中阐明的一个虚假的“物理学原理”:马桶污水会反流进自来水系统。即便平时不使用洁厕块,但想想平时吃的可能是马桶“反流”水,是不是就很反胃?
“洁厕块致癌”之类谣言之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公众生活安全问题,与人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更能抓住人的眼球。并且,这种谣言的传播动机和传播内容往往看似是“利他”的,说白了就是“我可是为你好哟,信不信由你”。
此类微信谣言往往还打着“科学”的大旗,让人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嗯,有点道理!如果说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一般人还有点鉴别能力的话,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由于公众缺乏专门知识,更是无力判断真伪。比如近段还有一个“家里的这两种液体一旦结合,马上死亡”的信息也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为证明自己说法科学,其中还有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公式。
对于造谣者来说,越是具有“科学”含量的谣言越容易让人相信;对于信谣者来说,越是模糊的信息越容易导致谣言。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专有名词或统计数字。其实,这种微信谣言往往是在玩偷换概念,移花接木。一说有毒性,马上说“会死人”;一说有辐射,马上说“会致癌”。
微信朋友圈是网络生活中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事关切身利益,需与好友分享”的特征,造谣者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构建自己博学、多知的形象,在微信危言耸听吓人半死的同时,最后还不免加上这句:“为了你与家人的安全,赶紧转发”;而传谣者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作用下,糊糊涂涂地就跟风转发了,殊不知却成了谣言的传声筒。
“熟人社会”中的这种传播,更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口口相传”,私密化的互动情境,使得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很难介入。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沉淀时间却很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要治理微信谣言,就要将用户自身、运营者、监管者联合起来,建立健全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
用户自身要增强其自我管理和辨别谣言能力,克服盲从心理,不要盲目跟风,在微信谣言频发的情况下,多点“宁可信其无”;运营者要构建微信平台的应急处置机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删除不实信息、限制转发甚至停封微信账号措施,避免谣言进一步扩散;而政府监管则要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及时“辟谣”,并对造谣者依法打击,逐步实现网络空间法治化。
新闻链接:马桶水逆流概率极低“洁厕块致癌”说法很不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