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开房被抓”反转,还欠像样的结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8 08:41:29   稿源: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真实的生活,有时比小说更荒诞离奇。

昨天的新闻里,有一则备受关注的“反转剧”:大意是一大连小伙子向杭州媒体吐槽,但凡他去哪里,一住酒店便会被属地公安“关照”一番,原因竟是大连警方在处置一名与其同名的犯罪嫌疑人时错将他的信息录入,他便上了警方重点关注名单。此事历经2年,当事人李先生遭遇无数尴尬。近日来杭出差,警方“如约”又找上他了……

第一回合的真相是这样的:李先生对着镜头解释称,“大连警方之前抓的罪犯,那人跟我同名,结果警方把我信息录进去了。那人现在还在监狱里面,但因为录了我的信息,我从2013年到沈阳出差开始,每到一个地方,当地警方都要来调查下我,说我有吸毒前科,要做尿检。”李先生抱怨道,“不仅我不吸毒,我家人朋友也没一个吸毒的!”记者随后联系了杭州下沙警方,警方表示,他们也是接到指令带走李先生的,因为李先生在公安综合信息平台上被大连警方录入了有制贩毒前科。

第二回合的反转是这样的:还是原来的媒体,还是熟悉的警方——证实该男子并不存在身份证信息录错的行为。据称,该男子于2013年在大连因为购买毒品被当地法院判刑7年,后可能因身体原因,改为监视居住。杭州下沙警方仔细核实了该男子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的图像,以及身份证照片以及当时判刑时录入的照片以后,确认为同一人。“据悉该男子多次购买毒品。2013年4月4日晚,他因为贩毒当场被抓获,缴获冰毒96.85克。”于是,媒体感叹李先生在电视里的表现,“只能说奥斯卡小金人拿好,谢谢xxtv吧”。

第三回合的“终极大逆转”是这样的:今日的《杭州日报》消息称,此事经杭州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网友关注。昨天晚上8点,记者又联系下沙警方,下沙警方表示在公安信息平台上,李先生的记录已被大连警方删除。换言之,李先生在公安网上的“涉嫌制贩毒案底”,突然不见了。不!见!了!而李先生则表示,昨日傍晚,大连警方通知他,公安部从杭州媒体得知此事后进行核实,已批示大连警方迅速处理此事。大连警方在公安信息平台上错误信息已经纠正,困扰李先生两年的烦恼终于解决。

所谓一波三折,大抵也莫过如此。眼下检索新闻,类似《“男子开房就被抓”神逆转 他不仅贩毒还是个影帝!》的报道,依然铺天盖地。有图有真相,有嘴说不清。客观上给当事人带来的“二次伤害”,是删帖也删不掉的伤痛。

事件尽管最终皆大欢喜,当事人也虚怀若谷地表示感谢媒体介入、并不愿追究警方责任,但依然有几个疑问,在公权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列:第一,好在只是疑似有个“案底”,如此真假莫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正如警方所言,“类似李先生这样被警方错录信息的事件发生几率极小”,既然极小,何以发生?第二,据称相关信息要通过派出所、分局、市局、省厅、公安部,层层递交审批后方能更改。虽然走的流程长,但何以拖到2年?第三,删除错误信息,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但眼下不明不白的删除,还怎么追根溯源于背后存在的错漏?疑难杂症,一删了之。相关部门的问责机制去哪儿了?这两年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真可以一笔勾销吗?

莫名其妙“被贩毒”,又莫名其妙“被影帝”,再莫名其妙“被消底”。这一切,不过是任性的权力,赐予守法公民的无妄之灾。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是执法部门不能敬畏公民权益。政府工作报告告诫行政权力,“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行政改革的要义,恰恰也在于约束并规制这种任性。不过,一通电话,就想收场,连个正式的致歉都没有,权力犯错成本是否过低?须知,全面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执法者对程序正义的姿态,有时比抽象的法条更生动、更有示范意义。从这个层面而言,“开房被抓”尽管屡遭反转,起码还欠一个像样的结尾。

编辑: 沈媛仪
 
“手机流量不清零”竟需要总理操心?
·半亿画鸟,一场事先张扬的贪腐
·大学媚俗比何炅“吃空饷”更可怕
·人大主任的崩溃感从何而来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有老保,我不讹人”。恐怕谁也不会想到,一个74岁的老人摔倒后首先会对涉事人陆女士说出这句表明“立场”的话来。
辣评(lp)--稿件模板
    近日,一条“洁厕块致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让大家慌了神,经记者多方核实,已确定这又是一起网络谣言。
辣评(lp)--稿件模板
    张教授的这一奇葩教学方式会给自己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启迪,会收到他所“期许”的教学效果吗?显然不能。
观点集粹(gdjc)
庆安事件戏剧性反转凸显视频魔力
庆安事件讨论须回归事实与理性
观点集粹(gdjc)
剩女问题可能还是“不相信爱情”
别让农村剩男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