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正文
环评问卷名单“涉密”中的“秘密”须彻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6-25 10:03:57   稿源: 红网

近日,福建宁德就当地一家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鼎信实业有限公司的三期项目举行环评听证会。在听证会前,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代表查看了此前环保局公示的该企业二期项目环评报告,他们发现,在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对象名单里,标注跟他们同村的,他们却几乎都不认识,于是对其公众满意度为99%的结果产生了怀疑。居民代表申请公示,环保局则以名单“涉密”而予以拒绝。(6月24日《新京报》)

面对百姓申请公示要求,环保部门以“涉密”为由拒绝,这种言辞显然经不起推敲。

问卷对象本应该具有代表性,为百姓所信任。他们是谁,百姓有权知道,他们说了啥,老百姓有权听见,何来“涉密”?退一步说,即便真涉及商业机密,百姓也不一定能懂,懂也不会去关心,何至于“敏感”到向公众保密?而且,即便被“泄密”,也有法律为公道撑腰。

环境问题事出企业,但却是公共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企业做得如何,理论上说,唯有百姓有判断权,专家只有从专业角度,客观呈现真实,政府只有行使监管、约束、惩罚权,而不是代替民众做出结论。向公众“保密”的核心机密,环保部门掌握着,企业自然也掌控着,凡事处处为企业着想,请问:“人民公仆”到底该为谁说话?环评专家又该站在谁的一边?

以观念先行的“结论倒推”,乃至随意找人签名走走“百姓参与”的过场,目的很清楚,就是逼迫老百姓相信结论,让企业拥有一张合法通行证。以保护百姓私权的名义,给自己贴上了“符合”程序正义的标签,既蛮横又荒唐,并且因其具有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而显得更阴险可怕。而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愚民愚己花样,这几年并不少见,以至于一些本可化解的矛盾,常常演变成了一出出公共事件。

正是出于现实环境危势的考量,2013年11月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明确要求环评报告必须“全本公开”。所谓“全本”,就是一旦“商业机密”进入环评报告,就不再是“机密”,必须“裸身”接受百姓审视,任由百姓评头论足。在《指南》出台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听到了一些高污染企业“砰砰”作响的关门声。但仍有少数企业,靠利益输送拉关系耍手腕,妄图蒙混过关。而少数政府部门,或为了可怜的政绩,成功地以法之名将之搁置,乃至废弃;或为了一己私利,搞权利结盟,自甘堕落成了某些企业忠诚的“看门人”。

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任何公共决策、评判等,从方案制定到最终出笼,都应有公众全程参与,“阳光评估”,随时接受监督、质询。越是民生事,越是要公开透明;越是参与民主,越是接近真实。数据可以“造”得很漂亮,作假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但真相掩盖不住。那客厅家具上的厚厚粉尘,废渣样品里超标10倍的汞,以及打招呼“不许说”……宛如一把把明晃晃的剔骨刀,无情揭去了某些专家、环保部门遮羞的底裤。难怪有人猜测,担心泄密表面是在保护百姓权利,实则是害怕其中的猫腻被戳穿。

百姓的健康权、生存权容不得任何卸责的理由,民生问题上的一切遮遮掩掩的欺骗糊弄,都是对民意的蔑视,对法律的亵渎。角色认知错位的唯一结果,只能让自己颜面尽失,给政府公信抹黑。所以,在这份“涉密”名单里到底掩盖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需要有关方面彻查,给公众一个满意答案。

文/晴川

编辑: 沈媛仪
 
宁波盲人考生:励志故事不褪色,需要现实支撑
·马云写信:对失意考生最好的宽慰
·对白岩松的批评还请降降火
·1年半46亿存款失踪 银行无辜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刷卡提醒的“看人下菜”,或是挖空心思地“有偿服务”,在潜移默化之下,无异于将这种温馨提醒变成了“嫌贫提醒”。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把一项对精神病人的公共服务只是以“指标”的形式摊派,无疑是典型的“昏政”与“懒政”行为。
辣评(lp)--稿件模板
    因偏见和成见进行先入为主的舆论审判不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媒体和看客,可监督,可追究,却不该胡乱猜疑甚至造谣传谣。
观点集粹(gdjc)
“桌前嘴边”是严打“僵尸肉”的最后红线
“僵尸肉”入境谁该感到耻辱
观点集粹(gdjc)
职工探亲假亟须全面落实
探亲假“名存实亡” 需依法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