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华
2015年上半年武汉电视问政7日晚举行第二场,首次将镜头对准了该市各区的村级基层组织。村委会大门紧闭、书记每周只上两小时班、冒领村民补偿款……面对暴露出来的村级基层组织慵懒涣散状况,被拷问的各区书记纷纷看到工作中的不足,表示将加强改进。(据7月8日《中新网》)
平心而论,能够将镜头聚焦在农村基层群众利益问题上,将出现在村干部身上的种种问题和乱象,原汁原味搬上电视进行公开问政,本身就是一种观念进步,更体现出当地政治生态的文明和积极面对问题的勇气,问题多并不可怕,能够把问题都摆出来并积极面对,恰恰是认真解决问题矛盾的一种态度,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衡量,武汉的公开电视问政,尤其是积极面对农村基层问题的态度,都十分值得推崇。
农村基层乱象由来已久,尤其是某些城乡结合部,由于大多涉及到征地拆迁、补偿,再加上村级财务不透明和缺乏规范以及监管“空白”,不少农村基层实际上就是村支书、村主任的“家天下”,这些村干部原本知识水平不高,组织纪律松弛,大部分上班时间,往往都是在忙碌自己“家务活”,对身边群众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往往也是“亲疏有别”,武汉农村基层呈现的这些乱象,或可称得上是很多地方农村基层的一个“缩影”。
农村基层是国家政权的最基础细胞,关系到国家执政根基,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不仅让群众直接感同身受,更直接体现政府的民生态度和形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落实中却是“风大雨点小”,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这些村的基层干部也大多为自己的生计忙碌,对村级事务不但缺乏积极主动,在涉及群众利益的优惠政策甚至低保等各种补助、补贴时,往往不能一碗水端平,除了“亲疏有别”之外,甚至采取克扣截留乃至贪污手段上演“蚊子的腐败”。尽管这些行为涉及金额不大,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却非常恶劣,不仅导致群众与基层干部矛盾对立,甚至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相关报道显示,在农民“上访”的诉求中,因基层干部作风问题导致的纠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整治农村基层乱象已经时不我待,拖延越久,问题越难得到解决。
从武汉这次问政现场呈现的很多问题来看,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松懈,侵害群众利益任是主要矛盾根源,呈现出的依然是一种极不正常生态,而整治和解决村干部问题和基层乱象,主要还是在于区乡镇自身作风的改变,作为村级干部“顶头上司”的区乡镇政府,对于村级干部身上出现的这些乱象,不能说是心知肚明,至少也应“有所耳闻”,更何况某些村干部身上的问题本身就与区乡镇某些领导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村支书一周上班两小时,视群众疾苦不顾不问,某些村干部“盘剥”群众,群众也早有怨言,如果说这些问题,作为区乡镇领导毫无察觉,人们更有理由质问,作为基层政府的区乡镇领导,是否深入到群众当中?如果没有,是否又算是区乡镇领导的“失职”?。
我们注意到,对于问政现场呈现的这些问题,现场的区级“一把手”均指出这是村级基层组织中的顽疾,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根治。既然知道也认为需要“深层次的根治”,就不能现场激动,事后不动,问政不是目的,问政过后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基层乱象能够得到有效遏制,整体面貌能够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才是问政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关报道显示,武汉的电视问政从2011年既开展,尽管每次问政都让现场官员“面红耳热”,但不少呈现的问题和现象并没有随着问政有明显改观,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多次走上问政舞台,因此,人们不需要再从领导口中一次次听到“下一步如何如何”,能够在问政过后向观众群众交付整改的“干货”,才是真正的务实,但无论怎么说,武汉的电视问政对于促进武汉面貌的改善任然“功不可没”,其敢于面对不足和问题的积极态度,更值得其他很多地区学习和借鉴。(朱永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