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司马童文集 正文
“撑伞读书”别只见“暴晒之热”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8-04 08:40:21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司马童

  8月2日,有媒体记者在深圳图书馆内见到,透过玻璃幕墙被太阳暴晒的一侧,有不少人都在打伞看书。坐在那些位置的读者说:“太阳晒进来很热的,我们都要撑着伞读书。”(8月3日新华网)

  也算是“景”以稀为贵,这组图书馆内“撑伞读书”的新闻照片传至网上,迅速引得转载多多、热议纷纷。而其实,同样的“新闻”,早在去年这个时候,就被一些媒体报道过。当时,图书馆管理人员曾表示,打伞现象仅限于东边部分座位,且只在上午出现;图书馆也考虑过多种遮阳方法,如拉帘子等,但因玻璃幕墙是三维的,故而颇难遮掩。

  的确,图书馆内出现“撑伞读书”的奇景,可能缘于设计师认为在阳光下看书是件十分惬意的事,却没有考虑到深圳夏天太阳的毒辣。事实上,今年年初,在武汉举行的建筑高峰论坛上,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孟建民就直指当今建筑之弊:全国建筑普遍存在“亚健康”,设计上缺乏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比如,深圳市图书馆文化中心,以及由他本人参与设计的合肥市图书馆,都显过于热衷流线型外观和玻璃幕墙的设计,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中庭的温室效应等缺憾。

  “撑伞读书”固然揭示了“暴晒之热”,而我又觉得,就相关媒体而言,对此阅读环境的不足之处,无妨意有所指地给予触及,但却不必抱着过于猎奇的心态,一再刻意聚焦,或是过多放大它的局部缺陷。毕竟,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方面,往往是有得有失、利弊相随;即使如炎炎夏日深圳图书馆内的“撑伞读书”,也只现于每天特定时段内的特定区域。而除此之外,从中难道我们不能看出其他更有意义的“热”来么?

  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已成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习惯。早在1997年,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王京生发表了《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一文,并首次公开提出建设“深圳学派”的思想。这些年来,深圳通过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不断夯实公众阅读兴趣等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可谓已是声名鹊起、成绩斐然。就这角度来看,图书馆内的“撑伞读书”,虽说确显白璧微瑕,但又何尝不是折射了公众推崇文化、钟爱阅读的普遍亮点和热点呢?

  “撑伞读书”还应看到什么“热”?由此及彼,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今深圳读书文化的形式多样与扎根深入。检索媒体报道,这样的消息屡有所见:从今年4月23日起,深圳已加入统一服务的227家公共图书馆及分布在全市的22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联动,共同推出便民新举措,对借阅规则进行全城“增量增时”,一次借10本让读者享受丰富的阅读体验;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深圳图书馆都照常开馆服务读者,还通过拓展阅读空间、丰富服务等形式邀请市民过一个书香喜乐年。据统计,仅在今年春节假期,深圳图书馆就共接待到馆读者4.42万人次。

  “撑伞读书”别只见“暴晒之热”。依我之见,“撑伞读书”的真正内核还在“读书”两字。至于何以“撑伞”?这一方面当然表示,图书馆需要为部分读者解决夏日里的遮阳问题;但若换个角度来思考,要是一个城市的公众阅读兴趣本就寥寥,别说“撑伞”之景了,估计连“读书”之人也是三三两两、不成气候矣。

编辑: 沈媛仪
 
《秘密花园》告诉你纸质书还在
·热议“冻卵”正是升格规章契机
·“无虎”三省份能否“独善其身”
·规范第三方支付,方便不能丢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换个角度,要是一个城市的公众阅读兴趣本就寥寥,别说“撑伞”之景了,估计连“读书”之人也是三三两两、不成气候矣。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今承办冬奥会,已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国家形象的“面子”问题,也是一个关于发展和民生的“里子”问题。
辣评(lp)--稿件模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更多的志愿者行动起来,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我们的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观点集粹(gdjc)
一只饼干桶印刻的宁波抗战精神
参与抗战的普通百姓也是英雄
观点集粹(gdjc)
监管第三方支付也需要新思维
第三方支付监管应以中立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