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景区多年来之所以“你喊你的我涨我的”,除了自身利益驱动,还在于监管“心太软”而给惯坏的。如今管理部门要搞专项整治,还市场和游客一个公道,如果仍旧“心太软”,甚至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不让那些无视法规的景区吃苦头,长点记性,结果恐怕还是“外甥打灯笼”,起不到多大作用。
资料图片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下发《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自今年9月至2016年8月为“景区门票专项整治期”。在此期间,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通知》明确,对违规提高门票价格的A级景区,给予警告或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处分。(9月9日《北京晨报》)
近期,部分景区违反价格政策规定,以各种形式变相提高门票价格,扰乱了旅游市场价格秩序,加重了旅游消费者负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关部门联手下发通知,为此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很有必要。从《通知》给出的具体措施看,亮点不少,值得期待。但仍有不少网民对此并不乐观,认为这样的整治还是显得有些“心太软”,一些举措乏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通知》里说的“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其中的“原则上”就令人费解。为什么非得加个“原则上”而不能来个“一律不准”呢?既有“原则上”,就难免有“原则下”的“特殊情况”。假如各地都以“特殊情况”来说事,所谓“不出台新的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就可能成了一句空话。
还有,门票违规涨价,其实质就是违反价格法规,理应依法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怎么能只是给予警告或降低、取消质量等级这样“罚酒三杯式”的处分?这样的处分与能够到手的真金白银相比,景区显然更看好后者,涨价冲动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有意思的是,《通知》虽然指出,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景区,应严格执行价格政策,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门票价格。但对已经违规提高门票价格的景区,则只是要求恢复至上调前的价格水平。也就是说,违规就违规了,多收就多收了,不用受罚,改了就行。而对未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的,则是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当然要受罚,但相形之下,违规涨价不是更该受罚的吗?如此做法,算不算一种避重就轻?难道不实行明码标价的后果比乱涨价还要严重?还令人难以接受?
显然不是。这样正是网民所言的“心太软”的表现。类似的“心太软”还有一些,不说别的,从《通知》里诸多“不得”或“应”等软绵绵的措辞中就可见一斑。《通知》还强调,在国庆等法定节假日期间,将加大旅游市场巡查力度。这尽管是种权宜之计,可事实上也是种“心太软”。
实践证明,整治门票价格,遏制景区涨价冲动,不能“心太软”。景区多年来之所以“你喊你的我涨我的”,除了自身利益驱动,还在于监管“心太软”而给惯坏的。如今管理部门要搞专项整治,还市场和游客一个公道,如果仍旧“心太软”,甚至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不让那些无视法规的景区吃苦头,长点记性,结果恐怕还是“外甥打灯笼”,起不到多大作用。(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