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一张“‘美女博士’街头卖炒饭”的照片在微博引发关注。照片中一位姑娘身穿“博士服”,却在炒着“铁板炒饭”。傍晚,记者从浙大国际教育学院方面确认,这姑娘确实是浙大在读博士生,今年刚入学,而且还是个韩国留学生。(10月28日浙江在线)
青春靓丽的女孩,身着宽大的博士服,头顶博士帽,却站在铁板烧的摊位前,有模有样操炒起了米饭、当起了摊主。看上去,这似乎有些夸张,难怪照片一出,就把众多网友的情绪搅动了起来。笔者大致归纳了一下网友的跟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博士生卖炒饭感到惋惜,甚至感慨学问知识“不值钱”;另一种就是质疑其身份和炒作。实际上,这种质疑源自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和观念,认为要么是证件造假纯属恶搞;要么证件是真,本人或背后有人为某种商业目的进行炒作。但这两种议论却都是基于难以接受这种“奇葩”行为所引起的价值观层面的“本能反应”,折射出人们较为普遍的一种心态。
显然,受“学而优则仕”和“劳心者治人”等浓厚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目中,知识从来就与体力劳动和底层社会群体没有交集,有知识有学问就应当“高大上”,否则就是“没出息”或“丢人现眼”。而博士生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行列,无论如何都与街头商贩沾不上边,出现“美女博士卖炒饭”,人们很自然地会给出“要么是假博士,要么真博士在炒作”的想当然结果。但事实上,该女孩的身份不但被浙大证实是“货真价实”的在读博士生,还是韩国留学生。而且,女孩卖炒饭似乎也与炒作搭不上边,因其本身学的就是食品科学专业,在摊位卖炒饭不过是课余实践借个摊位练手而已。身着博士“行头”,按照女孩自己的解释属于“自黑”取乐,压根也没想到居然被发到了网上。
“真相”再简单不过,但从网友如潮的议论甚至包括专业教授给出的“评价”中,我们还是看到不同文化传统所带来的观念冲撞。虽然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观念上的进步也很大,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很多现代人的心目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还局限于“当官”或有体面的工作与收入上,并没有把知识学历当成人生必备的生存技能,而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往往也是看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获得多高的收入,而一旦出现所谓的比例失衡或学历与职位“倒挂”,就不免觉得惋惜甚至感概知识的“浪费”。这从本科生当城管、当清洁工等实例中就足以得到验证。
曾有媒体报道这样一个案例,有位美国在华留学生,家境非常好,却爱上了中国一位普通女大学生,而这位女大学生的父母更是再普通不过的小餐馆老板,留学生不但对女大学生的家庭没有任何嫌弃,反而一有时间就跑到小餐馆当伙计,而留学生在美国的企业家父母对儿子的选择也非常赞赏;针对一些人的不解,这位留学生告诉媒体记者,父母之所以对他的选择很赞同,除了尊重自己的选择权利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小餐馆在美国人眼里不仅属于合法正当职业,其体面程度甚至高于公务员。父母不但不认为儿子的选择“丢人现眼”,反而还鼓励他毕业之后就从小餐馆做起,争取做到美国。这在我们看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价值观念,在很多国家其实已经成为文化教育的“共识”,把知识学历当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而不局限于“出人头地”,站在这个角度看待“美女博士卖炒饭”,又有什么可值得“评头论足”呢?
在“美女博士卖炒饭”上,我们或许“想多了”。在我们看来颇有些“不可思议”的奇葩行为,在人家那里或许就是一种正常。需要思考的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文化知识实际上已经成为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标配”,在此情况下,再把知识学历与职业的起点简单挂钩,这样的观念确实已经“落伍了”。无论是“美女博士卖炒饭”,还是女大学生当清洁工,都是社会文明健康的象征,“知识秀色”更可餐,以发展的眼光看其实都很正常。再抱着“学而优则仕”或“劳心者治人”的传统观念不放,不但会害了莘莘学子,也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