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老龄社会,已经不以意志为转移,实实在在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们,如何养老,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关注的话题。在这其中,机构养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而有关养老院床位总是紧张的新闻,也时时牵动人心。但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所谓紧张并不存在,现在养老院床位空置率竟然超过了50%。(11月18日《人民日报》)
刚看到这则新闻,翻片出传说中的养老院一床难求,一度以为这是则可能反转的新闻。但看看新闻由头和数据来源,想想身边养老院的现实,却又不得不信。这一心理转变历程,更加剧了对养老院床位“空并紧张着”的好奇。
在“养儿防老”时代,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面向三无、五保等困难老人。那时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五保老人”,最后都被送到乡镇敬老院里养老。这就是养老院的最初起源,基本分布在农村,一般不面向社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开始向一般社会老人开放,而且新办了不少养老院。但就目前现实来看,“大多数养老床位数分布在农村”,位于城市的服务齐全、价格适中的中端养老机构较少,而且出现供求落差,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床位较少。
叙述到了这里,一个概念浮出水面,这就是“结构性紧张”。这种结构性问题,在就业表现上尤为明显,呈现着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尖锐对立。在养老床位供求上,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表现为,真正适合老人需求的,能让老人住得起、住得好的床位,还十分稀少;真正空置的,是那些位置偏远、服务不全、价格不菲的养老院。
养老院床位“空并紧张着”,有历史问题,有市场问题,也有政府问题。当我们承认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并且面临着极大挑战时,意味着这个问题必须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年来,面对老龄社会挑战,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激动人心的口号,可揆诸现实,又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这些年来,在城市形象上,很多城市规划了很多超前项目,可在养老的规划和投入上,又有多少大手笔、实项目?在招商引资上,很多城市拿出了最优惠政策,可在引进和扶持民间养老机构发展上,又拿出多少真金白银?
关键的关键,还是在理念。表现为两点,一是到底把养老机构发展置于何处,二是到底希望养老机构如何发展。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路径问题。老龄社会已经实实在在来到身边,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只能应对好,不容回避,不容敷衍。而且,社会在发展,养老需求在升级,“填饱肚子就行”的阶段,早已成了过去时,现在养老要在老人们能力承受范围内,尽力而为地让老人老有所乐。这里,倒不是强求政府一味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而是希望政府多挑担子,多放样子,多探路子。
养老院床位“空并紧张着”,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发展导向出现了问题。养老是一门产业也是一门事业,即使是产业也具有公益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认为,未来的养老机构应该尽可能地社区化,养老行业也应该是微利行业。这同样指向了政府责任。对于政府来说,用好政策和资金杠杆,让老人们住得起、住得好养老院,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