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评论大赛 正文
破解“垃圾围城”需有“利导”思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2-21 17:23:1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宋嘉音

  近年来,宁波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入夏后,日均垃圾产生量接近5000吨,这让传统垃圾填埋方式已经逼近极限。为此,全市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试图以此种方式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垃圾回收使用效率。尽管如此,相当多的市民对垃圾分类有效参与依然有限,让市民少扔垃圾、主动分类垃圾仍然有很长路要走。

  或许,居民之所以没能成为垃圾分类的专家,有不懂分类、不自觉、图方便等等原因,但最直接原因还是居民无法尝到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甜头”。既然“无利”,为何要“早起”?翻开垃圾桶,能找到多少成捆的报纸?能找到多少废旧家电?同样是垃圾,但居民却很少投放,原因即在于此类垃圾经常属于“有偿回收”范围。废旧报纸、电器可以换钱,居民自然乐意多费点精力暂时留着,待到回收者上门。

  破解“垃圾围城”的思维正在于此。宣传、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依靠居民形成自我自觉、依靠居民道德素养的提高,绝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结果可能导致“垃圾未分,而围城已至”的窘境。而要让垃圾成为市场愿意接受的资源,成为经营者愿意出钱收购的商品,关键还在于下游产业与市场的开拓。

  数年前,当国内稀土资源大量无序开采之时,一则新闻曾引起国内舆论的密切关注,新闻中指出,日本已经成为稀土的最大储藏国,原因在于大量收购中国含有稀土元素的废玻璃。联系到日本垃圾分类的成功,这条新闻恰可点到我国很多地方垃圾分类的痛处。垃圾即使高度混杂,以现代的工业技术加之国内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要分类利用绝非难事,但目前国内垃圾回收产业依然低级粗放,属于典型的简单循环利用,附加值低、利润薄弱。在此情况下,垃圾回收企业无法支付较高的垃圾收集费用,这使得本可以产业化发展的分类工作必须依赖于居民的无偿、义务劳动。试想,如果垃圾真是市场渴求的“资源”,又何须居民把资源无偿贡献出来的同时,还需要自己费心将其打包分好?“利益”在很多情况下是“道德”的基础,正因为一项行为符合所有人的长期利益,它才成为大众的道德共识。推广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居民道德、意识等要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政府应深耕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将粗放型利用转化为精细化回收利用,挖掘垃圾中各类物质的潜在价值。如此方能让垃圾分类走得快、走的远,“垃圾围城”方能找到“破围”之机。

编辑: 郑晓华
 
冲埋33栋楼的渣土是怎么堆出来的
·如何应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变数
·用老公医保卡被判刑,网民为啥炮轰
·美联储加息的冲击力没那么大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通过创新突破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转型升级,宁波企业、中国经济站在了风口浪尖。
辣评(lp)--稿件模板
    当消费者被逼着成为各种各样的专家之时,那是社会的不幸,是市场深深的悲哀!
辣评(lp)--稿件模板
    一言以蔽之,代写总结违规违法,却依然火爆如斯,到底谁该反思,谁又最该总结?
观点集粹(gdjc)
家人共用医保获刑:含糊新闻中不含糊的价值
夫妻“共用”医保获刑:医保病了?
观点集粹(gdjc)
“三管齐下”建设“网络强国”
乌镇倡议 奏响中国“网络强国”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