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天
《机器人总动员》里,人类早已乘坐巨大的宇宙飞船遗弃了地球,剩下一个地球废品分装员,每日循环往复地处理着堆积如摩天大楼般的人类垃圾。这样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按每人每年产生300公斤垃圾计算,全球60年产生的垃圾全部堆放在赤道圈上,可堆成高5米、宽1公里的巨大垃圾墙。
近年来,宁波垃圾疯长现象惊人。今夏为例:6月底以来,日均垃圾量接近5000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近8%。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的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而不论是焚烧还是填埋、堆肥,垃圾分类都被认为是绕不开的环节。
通过收集、分类,将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形成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真正意义上“垃圾”的数量。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在垃圾焚烧导致污染后更多地采取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垃圾量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减少一半以上。
很多民众反对建造垃圾焚烧厂,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想和政府一起寻找妥善处理垃圾之道,“既有破又有立”。他们所谓的“立”就是全面推进分类焚烧。
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应该是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前置条件。众多的中国城市在这个条件几乎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建设大量焚烧厂,最终将导致焚烧危害加大,焚烧效率偏低。一旦将来开展垃圾减量化,焚烧能力可能大量过剩,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我国的垃圾分类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目前的分类垃圾筒还只是一种形式,而垃圾最终是否能被分类,关键在于每一类垃圾要与它后面的运输和处理挂钩,这正是目前国内的垃圾分类所缺乏的。
做好垃圾分类须须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分类知识的宣传必须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第二,对于天天分类包装垃圾而出现的塑料垃圾袋用量倍增的情况,应该制定出符合环保和实际情况的具体措施;第三,有关部门必须保证经过分类的垃圾能够最终真正实现分类处理,不得出现装运过程中的再次混合处理;第四,必须明确规定执罚的主体、执罚的具体细则以及对执罚本身的监督机制,使执罚规定具有可操作性。
目前,中国城市现行的垃圾处理大都还是由政府包干,采取非盈利性的收费。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不少城市的居民已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污染者付费”的思想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建立新的垃圾收费制度,时机已成熟。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生活垃圾处理既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又必须通盘考虑、设计城市垃圾处理的整个“产业链”,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交易、废品回收市场建设、检查与监控等各环节的协调发展。现在,循环经济、绿色GDP的概念越来越受到追捧,垃圾处理可以说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但只有形成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产业环境,它才能真正从一个希望变成现实,从而解除垃圾围城的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