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正在为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目标奋进。
何为“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其评判指标是否有个完整的体系?一种深具可行性的实现路径何在?在宁波博士联谊会日前组织的“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对策研讨”沙龙上,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宁波中心执行总监徐苏涛博士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他自己的理解。
徐博士的发言全文前几天在宁波新经济观察微信公号刊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很多提法,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鉴于此,甬派整理徐苏涛博士的发言,予以刊发——
首先非常感谢博联精心组织的这次研讨会。我主要是围绕区域、产业、企业从事战略咨询、公共政策的,我们长城所主要偏向新经济的研究与咨询。
应该说,参加这个活动非常有感触,所以一接到通知,我们就准备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今天所阐述的初步观点,一个是我同事对相关类城市的数据整理。
我想借机分享《“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追本溯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看待理解第一方队;二是时代变了,但宁波没变;三是如何跻身第一方队。
可能我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但我认为我的真正成长始于宁波,我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希望宁波更好的感情色彩分享第三方独立观点。
一、如何看待理解第一方队
第二,关于第一方队到底有什么特点。
我相信现在关于第一方队有很多说法,但我还是愿意从四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是灵魂层,第二个是内核层,第三个是延伸层,第四个是辐射层。
灵魂层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或者说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他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新的价值观。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这些灵魂的东西,他是很难长期的、厚重的,或者说它不具备这个影响力、引领能力。比如,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品味主要看他的大学。但是即使我们的GDP达到了门槛,但一看到目前的大学还坐落在城乡结合部,谁能相信那时的宁波真正进入了第一方队?
第二个是内核,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内核自然是产业发展或者经济发展。说白了,就是产业发展的水平、层级、结构及形态,如果没有一流的原创、产业、新兴产业,就很难在国际经济分工、全球城市格局上站位,也就很难在全球化的情况下追求区域个性。我们常说希望宁波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地方,我想这个梦想就是用新办法做新事,在宁波的土地上培育生产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原创新兴产业而非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中国人在全球分工中能取得一席之地的话,一定要有新兴产业。这个其实宁波是有的,从目前来看,很有可能在新材料的若干细分领域中取得突破。
而作为延伸层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发展,或者以社会发展来体现才是发展的目的所在。这个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格局、都市文化、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还包括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等。
再就是辐射层。说白了,就是从内到外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影响、城市辐射等等。前段时间我们的小智同志翻出上海交大写的一个计划单列市城市形象的报告,说宁波被黑了。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报告尽管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是确实宁波近年来里里外外的人感觉不太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应的实力,而是说我们没有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到位。
我觉得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位的就是观念领先。目前只有观念领先,才能战略制胜,才能走新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全新的组织方式、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这样才能抢占先机、抢占战略制高点以及发展的主动权。
如果说我们现在宁波最缺什么,我想宁波现在最缺的不是新的产业、新的技术,而是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第二位的是善于抓机遇。
甬商有个特点是特别灵敏。但回过头来来看,宁波自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是抓住了商机,但在战略机遇面前有点徘徊。
相对意义上,宁波发展最快的时候,是中国入世之初那段时期,主要抓住了制造业全球化的机遇,把港口贸易带动临港制造的机制充分放大。但是这时候更多是赚小钱、赚辛苦钱、赚死钱的机遇,也就是这个时候恰恰错过了服务业全球化、创新全球化这个战略机遇。尤其是08年的之后,当全球整体步入创新全球化时代,我们还没有达成结构改革的共识。
第三个是拉长板。宁波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特点、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城市,但是现在基本上被淹没了。实际上,现在对宁波的发展有一个误判。我认为,宁波最大的优势是企业家,而最大的资源是民间资本。宁波如果能够把自己最大优势和最大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全球资源进行配置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等等,完全可以走出具有自身需要的特色的发展之路。即使缺乏一批优秀的科学家都没关系,但是没有一批真正的企业家,这个城市就完了。
第四个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过去我们说宁波有港口,但是我们的港口不过是一个产业要素和商品的流转中心,却不是一个创新资源的配置中心。
所以说,能否进入第一方队的核心,我觉得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但是作为支撑的肯定是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的配置能力或者机制,以及政府跨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能力。现在我们在县域经济条件下,条条块块分得太死,很多时候园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重磅炸弹。
第四,关于为什么要进入第一方队。
之前我觉得“第一方队”不足以涵盖宁波未来的愿景,但是现在想想宁波必须有这个雄心去跻身这个第一方队。
实际上我一直觉得上海在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因为上海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比较强,民营科技相对比较弱;而杭州以前是上海的后花园,但是如果宁波能够把自己真正的优势和资源、特点结合一起,将会形成新一轮震撼。
二、时代变了,但宁波没变
第二,只有上看才能朝下看。
这个“上”也就是“高大上”,这个“下”也就是“接地气”。
对于宁波而言,这个“上”不仅仅抢占区域层面的发展机遇,而是抓住时代性、全球性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不再是赚小钱、赚死钱、赚辛苦钱,而是赚大钱、赚细水长流的钱、赚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钱。
比如,这个时代性的战略机遇就可以理解为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历史交织,这个全球性的战略机遇就可以理解为新一轮创新全球化的到来,而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可以理解为“一带一路”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区域个性、自主创新特色或者在国家战略、在国际分工中站位。
如果从国家角度来看,宁波特色应该突出开放创新,这既是宁波的优势和禀赋所在,又是宁波的历史使命所在。过去宁波是外向型工业经济的C字模型经济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口贸易进口大宗商品分销到市内外加工企业,再通过出口贸易把加工好的商品输送到全球;未来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上,借助全球创新资源配置,需要以高水平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变民间资本优势为产业资本优势,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创造财富,形成开放型创新经济的O字模型经济运行模式。如果宁波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迎来几何级增长,而不用担心GDP到底如何才能赶上。
第三,只有朝外看才能朝内看。
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宁波自主创新最大特色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宁波的企业家多的优势和民间资本充裕的资源相结合,宁波足以将自己最大的资源和优势相结合,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杠杆下,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变大宗商品输入、商品输出为创新资源输入、民间资本输出,而使得宁波足以为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超前地走出一条新路。有可能是中国(宁波)的企业家+国外的科学家、硅谷的产品技术+宁波(中国)的市场、中关村的技术+宁波的产品、以色列的创新+宁波的创业、武汉的技术创新+宁波的金融创新等等。
第四,只有越开放才能有越创新。
“开放”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口号,实际上这是政宣上的正确,却不是事实上的正确。
甬商的一个特点是“低调”,“低调”说白了就是不开放。在过去低调是一种优点,但到了新经济时代基本上是缺点。只要不开放,就不会讲故事,就难以与他人合作,就难以配置更多更大的资源。也在很多时候,由于观念的不开放造成心态的不开放,造成产权的不开放,用人的不开放,管理的不开放。而在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上,过去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而如今开放的本质就是改革与创新,只有开放创新才能成就新的产业生态,才能培育创业创新的沃土。
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和别人去比,只要自己把自己的优势长板发挥到极致,探索并践行符合自身特色、发展需要的新经济之路,相信宁波能形成新一轮震撼,而这个震撼足以让宁波自然、从容地进入第一方队。
(本文图片摄影:甬派客户端记者严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