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盐君
《长城》的上映,再一次把张艺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有影评人直呼“张艺谋已死”,认为他已经走进了创作的死胡同。茶盐君身边,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跟我说整部影片张艺谋的特色很鲜明,在色彩、道具、场景等方面有给人震撼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人说叙事差、剧情烂、人物设计弱、故事讲得不好等等,认为这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电影版。
基于对这部影片的好奇,茶盐君就买票去看了《长城》,有一些想法,与读者分享一下。
影片中,黑火药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中国人发明了它,西方人听说后,想要偷偷地搞一点回去研究,于是男主人公来到中国。在他出现之前,已经来过好几批,基本上都挂了,可能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小偷吧,那时候中国还蛮强大的对不对?
影片设置的时代背景是宋朝,是我们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那时候,我们的人均GDP都超过了西欧一些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真的是前所未有,农业、科技、文化、商业、金融、外贸等各方各面都有重大发展,有史学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张艺谋在影片中想要极力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鼎盛时代,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影片中,当两位老外主人公威廉和托瓦尔,第一次看到整齐划一的中国军队,和各种精良的装备和武器后,忍不住惊呼“太牛了”,说“这里的武器五花八门,见都没见过”。张艺谋自己也说:“至少要让全世界爱看娱乐电影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电影,让他们知道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也许这就是张艺谋的用心之一。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让许多人感动,就是老殿帅张涵予战死,所有的将士们头戴白头巾,一盏盏白色的孔明灯放飞,秦腔大鼓一起来,所有人齐声唱出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时候,作为一名观众,内心真的是有震动的,相信那个时候,主人公威廉对中国人的为国捐躯和家国情怀,应该有一种比较感性的认知。有网友说,这个桥段,实际上就是《长城》中张艺谋想要表现的主题,我深以为然。
令人最为震撼的,还是最后时刻,鹿晗饰演的士兵,为了帮他们挡住饕餮进攻而引爆了身上的炸药。这个时候,威廉肯定会被这种为了国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所震撼,包括后来刘德华的视死如归。当威廉用蹩脚的中文说出“信任”两个字若有所思,愿意和景甜联手杀死兽王的时候,或许就是外国人看懂这部影片意义的时候。中国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化了一个外国雇佣兵,最终一起并肩作战,拯救了全人类,而这里面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恐怕就是中国人可以为了国家马革裹尸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
高晓松夸张艺谋的《长城》是“第一部电影工业意义上的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说他为中国电影打开三扇大门,“《红高粱》打开了中国艺术片获奖之门,《英雄》打开了中国商业片票房之门,《长城》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少《长城》,这部花费1.5亿美元打造的中美合拍电影,张艺谋把导演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开始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讲中国的故事,即便讲的不够好,但也已经成功打开了这扇大门。如果《长城》的全球票房能达标,在海外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好莱坞必然会推出很多这样的项目,到那时候,可以有更多更年轻的中国导演和演员站上国际舞台,会有更多元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故事在各种类型片中出现,这对于文化自信重塑的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必须把握这个主动权,让全世界了解并认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张艺谋把这次合作看作一次“顺水推舟”,一次大规模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当然这是一个娱乐性的电影,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如果商业上成功了,全世界无数的青年人会看到,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也是一种普及,算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但是,把中国的文化,让老外能够看得懂,也是需要费一些周折的,毕竟中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按照张艺谋的话说,这部电影不只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是拍给全世界看的一个大片。所以如果你只讲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道理,国外观众是不爱听的。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才是真正的难题所在,对此,我非常理解张艺谋先生。
那么,张艺谋想要把中国文化以电影作品的形式向世界输出,《长城》能帮他达成心愿吗?那就要看票房给不给力了。说实话,我对影评是不怎么感冒的,有些人,电影都没看,或者看都没看懂,就在那里瞎评瞎喷,甚至无底线刷负面,所以对于影评,没必要过于认真,只要有一半的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那么我觉得它就值得我们为之贡献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