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乐见破解儿科危机的“宁波行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7-02-16 09:15:58  稿源:宁波日报

  王学进

  根据我市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今后我市将加强对儿科发展的财政投入,到2018年,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床位增加到1000张,全市二级乙等以上(含)综合医院均开设儿科门诊,二级甲等以上(含)综合医院设儿科病房,儿科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2%以上(2月14日《宁波日报》)。

  不知从何时起,儿科在医疗体系中真的成了“小儿科”,靠边站了。无论中医院还是西医院,挂牌“儿科门诊”的少了,儿科病房更是难得一见,甘愿做儿科医生的也是少之又少,以至于各地纷纷出现“儿科医生荒”“儿科就诊难”等现象。

  去年四川省两会期间,14名省政协委员针对媒体连续报道的“儿科医生荒”现状,联名写信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建议修改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增设儿科专业。有委员介绍,四川省在成都之外的市州和县城,都没有专科儿童医院。儿科医生主要集中在妇幼保健院里,有的县只有一到两名儿科医生,基层“儿科医生荒”更明显。

  但最终,委员们的建议没有实现。其实,即使教育部听取了建议,增设了儿科专业,也一样破解不了“儿科医生荒”难题。因为高校恢复儿科专业并未触及儿科发展危机的根源,即医疗体制问题。

  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院面临创收压力,同样在心内科,一名儿童的用药量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或者十几分之一,医院难以从药费中获取利润。再说儿童不善表达,容易发生误诊,医患纠纷风险极大。为平安计,很多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开设儿科,开设了的也纷纷取消。说穿了,儿科不赚钱,医院不愿做赔本生意,当然不愿开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了。既如此,医院也就不愿接收儿科专业毕业生。

  就像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处于弱势一样,儿科在医疗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儿科不赚钱,随之而来的是儿科医生的待遇低。低收入对应的恰恰是高负荷、高风险,加上职称评定难、升迁空间窄,很多儿科专业毕业生也不愿从事本专业,已经就业的儿科医生也难以安心工作,高质量的服务也就难以谈起。

  造成儿科危机的根本问题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医疗体制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儿科不赚钱的现状以及儿科医生“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困境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解决之道只能是像宁波这样,用行政手段,制定解决儿科危机的实施方案,创新落实儿科分级诊疗制度,快速提升儿科服务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儿童发展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破解儿科危机,“宁波行动”好就好在目标明确,措施落实,拿数据说话。如方案明确,各级财政对同级医疗机构按每儿科门(急)诊人次8元,每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根据儿科服务绩效给予专项补助,并向儿童医院和儿科、儿童康复工作适当倾斜。到2018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虽然这些是小目标,但汇集起来可以成就大目标,就能逐步解决儿科危机。

编辑: 郑晓华
 
“永远在路上”是答卷也是教材
要遏制非质量原因的短命建筑现象,就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城市规划生态,具体说来,有两项工作要做。
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补齐信息安全短板,对为个人信息上一道“安全锁”,形成让“内鬼”伸手必被捉的信息安全防范网络。
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必须习惯于从定量化的精准视角去判断所谓的“安全性”,而不是将模糊式的“致害关系”无限放大。
此类排名传递很坏的办学导向。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民间机构做的“百强高中”排行榜,是怎样变为教育部官方发布的?
观点集粹(gdjc)
让信义春风吹遍宁波大地
赞美诚信更须践行诚信
观点集粹(gdjc)
“干成事与不出事”
说干就干与不催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