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黄明朗文集
从中医药的走红中增强文化自信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7-07-31 13:10:45  稿源:宁波日报

  黄明朗

  宁波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名医辈出。如今,宁波和国外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一位名叫“月亮”的伊朗姑娘不远万里来宁波学医,希望能把中医药技艺带回伊朗,在德黑兰开一家中医馆,让家乡人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在宁波大学医学院,有470名来自印度、伊朗、约旦、也门、斯里兰卡、加纳、尼日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学医(6月13日《宁波晚报》)。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流芳千古。望闻问切“四诊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这些医学成就和典籍,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今天,众多中国医务工作者潜心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治疗疟疾,从历代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发明“中国神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而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传出的消息称,中医在急性白血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不断取得突破。在海外,中医也声名鹊起。在里约奥运会上,人们发现狂揽5金的美国泳将菲尔普斯的背部有几道紫红色“神秘印迹”,那是中国游泳队传授的拔火罐留下的。

  长期以来,社会对中医药科学性、有效性的质疑甚嚣尘上。记得曾有部电影《刮痧》,讲述一位中国老人在美国给孙子刮痧,被不明真相的美国人当作虐待儿童。但在更大范围来说,中医药逐渐从“被认识”到“被认同”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外国医学家对中医给予高度肯定。像德国慕尼黑大学中医理论基础教授波克特多次强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对许多中国医生怀疑中医的科学性感到不解。的确,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所谓专家妄自菲薄,把传统医学典籍抛到脑后,对民间验方不屑一顾,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

  应该承认,囿于今天的科技水平,有些中医药治病的原理一时难以搞清,严谨的科学家表示质疑无可厚非,但质疑只能是持续探索的起点,不能成为断然否定的证据。比如,对针灸,有人质疑“治疗疾病的机制现在还没研究清楚”“效用极其微弱,不足以建立临床关系”。然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针灸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世界现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针灸为当地患者治病……这些充分证明,针灸在世界医学的地位得以确立。 如今,黑洞、暗物质、UFO……浩渺宇宙未知领域不知有多少,如果“因为神奇,所以怀疑”,这难道是科学的态度?

  更要不得的是,不能事事都要“出口转内销”,因为外国人喜欢我们才喜欢,外国人认同我们才认同,这是否太缺乏文化自信了呢?事实上,就在某些国人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中,日本、韩国低价从中国大量收购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高价出售,垄断了国际中成药市场90%的份额,大发其财,而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国只占区区5%。倘若有一日,“中药”像景泰蓝等国粹一样,一不小心落入他人之手,不知那些“擅长”菲薄中华瑰宝的人作何感想。

编辑: 郑晓华
 
在筑梦路上,青年人要做有担当的“勇士”
完善的信用档案,加上公开畅通的发布、查询渠道,相当于为预付式消费陷阱加了“盖”,使得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发生在公民之间就文明议题展开公开的对话,对于整个社会表达体系的活络、文明建设的深化和普及,还是有极大建设性的。
政府网站达到了“最多诉一次”的服务标准,政府推行的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才更完整,更彻底,更令民众满意。
惊悉张永祥老人逝世,深切悼念。朋友在微信上说:“怀念张永祥,实际上是在怀念一种今天的宁波尤其需要的拓荒精神”。
也就是说,医托仅仅是前台演员,抓住其背后与之串通的医生及其雇佣医院才是“坚决打击”的上策。
观点集粹(gdjc)
让房企成为住房租赁市场领头羊
推动租购同权,现实依然很骨感
观点集粹(gdjc)
党员干部要做“破难”急先锋
保持“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