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雯
五一小长假,朋友带孩子去了趟博物馆。读小学的儿子对展出的编钟很感兴趣,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个个噎住了老爸。“很后悔自己知识储备不够用,特别是对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缺乏了解,真得好好‘补补课’!”这位父亲的叹息,道出的恐怕是许多为人父母者的感慨。
在全球化演进异常深刻的时代,我们谁也不能漠视他者文化的到来,更何况其中有很多值得镜鉴和汲取的养分,正所谓“拿来主义”绝不过时。然而,面对他者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也由于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曾长时期处于落后挨打的惨局,使得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自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较之面对欧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偏执与落差。比如,我们会给孩子朗诵赫拉克勒斯的神话,却未必会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会早早教孩子26个字母,却未必会展示横平竖直的汉字笔画构成;甚至不惜花费血本带孩子远赴欧美观油画看教堂,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博物馆里呈现的光辉灿烂。接受与融合当然是现代人的必备思维和处世原则,但接受的前提应是首先接受“本我”,融合的基础该是首先树立自信。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点出了要害,从根本上把问题讲透了。当我们无法面对孩子的“编钟之问”时,不仅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与实质所在,更应该追问:难道我们要让未来的一代也丧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吗?难道丢了自身民族的“根”与“魂”的中国人,会形成阳光自信的个性、会受到他国民众的尊重与欣赏吗?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孩子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相反,我们有无数个理由为他们创造更好地了解、热爱、透悟的各种条件。为此,我们更应该从细微处做起:给我们的孩子讲讲中国的神话故事,让他们了解老祖宗们是如何思考中华民族从何处来的;带我们的孩子看看祖国的山河大川,让他们明白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有着异常丰富、壮观和深沉的景色;让我们的孩子亲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展陈,让他们熟悉一代代相传相授的记忆是如此精彩;教我们的孩子读读诵念了千百年的诗词曲赋,感受蕴藏其中的节奏之美与意境之悠;陪我们的孩子去知名博物馆走走看看,让他们从小记住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历史是何等值得记取与自豪……其实,我们能够做、应该做的,很多很多。
当我们从涓埃处用力,长此不懈、久久为功,就能够在我们的下一代心中筑起磅礴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是为了答好“编钟之问”,更在于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好“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让我们努力倍努力,不忘“根”与“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