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辟谣!“火车票年底涨价”传闻消息不实。近日,对于网上热议的火车票年底涨价的消息,央视财经记者进行了多方了解,发现这是一条假消息。据悉,如果有关部门要调整铁路客运基准票价,必须召开听证会,否则不可能调整。(11月20日央视)
火车票涨价论,实无甚新意。从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直言“票价偏低”到各方专家放风“提价已成必然”,再到铁总曝出巨额欠账,种种因素表明,票价上浮仿佛早已是“板上钉钉”,只是时间问题。此番传言之所以引发更多的关注,恐与春运前夕这个特定的时间窗口有关。
被辟谣亦非首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辟谣的主体是媒体,而所谓的依据就是,有关部门要调整铁路客运基准票价,必须召开听证会,否则不可能调整。的确,按照相关规定,这应该是价格调整应当遵循的程序正义。但从舆论的反馈来看,此辟谣并未给公众吃上定心丸。猜忌的生成,并非习惯性的质疑,而只是源自朴素的经验判断:重大价格调整需提前召开听证会的规则虽早已人尽皆知,但先辟谣后涨价,却屡屡成为现实。
好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又回应称,涨价传言“纯粹在猜测,没有任何准确消息来源。”这或可证实火车票价上浮至少暂时仍为不实消息。然而,作为当事人的铁总,却未有正面回应,仍令人联想。
如果说各方的辟谣或许能证明涨价传言暂时为虚,但是,在价格调整的程序正义之外,火车票涨价,还有一些避无可避的实质问题。
梳理各方的涨价理由,看起来似无可辩驳,但却疑点重重。一是,票价变动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这个大前提或可不假。但是,价格随市场浮动,是否只能是涨价?二是,票价多年未涨——所以必须涨,更是难经推敲,这两者之间本就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三,铁总的欠账继续增加:截至9月末,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合计3.5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6万亿元有所扩大,所以应涨价以填补债务。
要想缓解巨额债务的扩大之势,涨价以增收,当然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但问题是,按照市场化原理,一个企业要增加盈利空间,除了涨价的外部路径,还不应忽视提升内部的管理效率,以降低运行成本。按理说,市场化之后,铁总更应在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和效率,控制成本意识上下工夫,以体现其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如果依然过度依赖外部性的涨价或说财政补贴,无疑有违市场化的改革初衷,也难免削弱助推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可见,仅仅从外债的角度来为涨价正名,其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退而言之,即便说票价市场化将带来价格上涨,是民众要为铁总市场化改革所付出的必要的改革代价,那么,巨债缠身的铁总,当下最需要的或许不当是为了眼前的债务而急寻涨价之机,而更应该是通过看得见的改革举措,来为公众展示市场化所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改观以及投资效率的提升,让公众在支付改革代价或成本时感到理所当然。如果一切照旧,只让价格涨,阻力与争议可想而知。更需看到,火车票涨价传言所引发的焦虑,并非仅是因为公众对票价太过“敏感”,而更多是担心“改革不前,涨价先行”。
简而言之,火车票能否涨价远不只是一个程序上的问题。既然是市场化,就应该以市场化的方式让公众看见价格调整的正义性。在某种程度上,票价调不调,如何调,调多少,真正考验的还是铁总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化改革的含金量。(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