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近日,27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而26日上午9点49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全文如下:“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2月26日《南方都市报》)
27岁博导是学霸的极致,也是知识者们的春天。其当前获得的一切荣誉与待遇,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知识改变命运”极好的诠释。重要的是,当其将知识不断传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扮演好人师的角色,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以其为榜样,沿着知识之路前行。
近日,上海大学80后博士生王磊光以一篇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抛出了“知识的无力感”的话题,引发了网民的热议,由此上升到一个公共话题。虽然得承认,其“无力感”论调的前面,还有一个“近乡情怯”的前辍。然而其获得的价值认同之下,却是一直以来“上学无用论”的延续与变异,并由此成为很多人喟然长叹的引线。然而陆盈盈的过程与经历,现状与未来都说明,“知识无力”不过是一个伪命题,知识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命运,也可以对周边环境形成影响,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与白丁者相比,有知识的人具有更高的平台,也具有更高的视野。知识赋予人的属于综合性因素,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获得财富的资源优势,比如获得创新的基础保障……退一步讲,即便知识没有给自己带来预期中的财富,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成功,但其对个人思维的改造、禀赋的优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按照一分为二的辩证论来看,知识有任何时间都会发挥作用,博士生的无力感是因为其没有找到一个释放的平台,还缺乏一种有效的机会。假若其沉下心来,由“近乡情怯”的多愁善感,而回归于做好当前,并最终回馈于桑梓的话,难道不是知识强有力的另类体现?
读书无用,知识无力,不过是基于某种立场假设下的一种气话,也说明话语提供者在取向上出现了偏差。任何成功都有一定的过程,也有必然的积累与积淀,但无论怎么样,坚持与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命运也才会眷顾那些坚持不渝者。27岁女研究员的成功,源于其对自我设定的路径的信任,也源于其对于知识的崇拜与依赖。一个人只有相信知识的力量,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从而才能成为行业的翘楚。反之,若是自怨自艾,在目标与现实之中迷失了方向,即便是学历再高,知识再多,也可能难以逃脱“知识无力”的困惑,并处于“何以成功”的迷茫之中。
27岁准博导是对“知识无力”的反证,也足以引发全民的知识认同与价值审识。其现实的价值,跟“北大高才生杀猪”,或者“大学生做清洁工”一样,都对知识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知识无力”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人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就如同“我为什么越努力,越失败”的命题一样,恰是对成功定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唯有当对知识的理解,回归于其本身的功能时,才能让更多的人,从27岁准博导的光环中,看到自己的缺点与距离。(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