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川
从今年3月3日起正式施行的《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规范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公建配套学校一般不得使用‘实验’、‘外国语’等字样”(据宁波市政府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了一股“实验学校热”、“外国语学校热”。不仅新建的学校纷纷冠以“××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之名,就是一些老学校也赶起了时髦,以想方设法挂上一块类似的牌子为荣。仿佛这是块价值千金的“金字招牌”,凡沾上边便会身价百倍。一时间,一个个带有“实验”、“外国语”字样的学校横空出世,堪称“奇观”。以我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仅老三区就有以“实验”、“外国语”等字样命名的学校(或校区)不下20所。
“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是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早期以民办学校居多,因其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而受到追捧。在许多人特别是众多家长眼里,它们俨然就是“名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对之青睐有加,趋之若鹜。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正是看到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和需求,纷纷迎合并群起效仿,一大批公办“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渐有泛滥成灾之势。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名校”,人为拉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损害了教育公平,对一个地区教育生态造成了一定危害。除此之外,因为缺少把关,谁都可以抢用这一“金字招牌”,由此出现一个奇怪现象:一些没有一丁点实验元素、与一所普通学校并无二致的学校竟也敢挂“实验学校”的牌子;一所顶多不过是每周多上一二节英语课的学校也敢称“外国语学校”。这种徒有其名、名不副实的做法,不啻为虚张声势、弄虚作假,极易对那些不明就里的学生及其家长产生误导。
对“实验”、“外国语”过于迷信和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乱象,其背后所折射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的浮躁心态和不正确的政绩观,是到了该清理和说“不”的时候了。在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共同价值追求的今天,作为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理当转变观念,少些“名校”情结,少些“实验崇拜”和“外国语崇拜”,少些投机取巧,而是要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立足内涵发展,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当然,让“实验学校热”、“外国语学校热”降下来,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各地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还有众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
新闻链接: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