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日前,陈光标接受媒体采访,承认其在微博上放出的两段冰桶挑战视频并非真实的冰水浸泡。陈光标称,运来的一大车冰块和往头上浇的冰块都是真的,但桶里事先放了一半热水,温度在50度左右,自己双腿烫得通红,大家看视频都以为是冻的,其实是烫的。(3月19日《三湘都市报》)
真相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遮蔽。陈光标“冰桶挑战”半年后,这个彼时引发争议的高调之举最终以承认造假作结,想必会令那些一再力挺“只要是做慈善,高调一点也无妨”的叫好者失望。而面对一个曾如此受到关注却终被证实作假的“慈善人物”,真假或许已经退其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该反思的是造假背后所对应的某种慈善土壤。
事实上,在冰桶挑战的“真相”揭露之前,陈光标的慈善与真假争议几乎是一路随行。除了“高调”的陈式风格,关于其公司真实营业收入,在海外的慈善承诺未兑现,“世界首善”的证书,其实都与涉嫌造假有关。可以说,陈光标正是在这样一种真真假假中,以行善者之名走到了舆论前台,甚至成为慈善界的“代表人物”。
但若在一个慈善组织与慈善文化足够发达的社会,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既难有出头之日,也早该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摒弃。这是因为,如此高调甚至与“假”同行的慈善行为,看似在行善,但它对于慈善本质的背离和慈善氛围的伤害,却是得不偿失的。明晰此点,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应该对此提高警惕。此前陈光标在遭受诈捐质疑时,有媒体就评论指出,“高调行善”不应比“低调不行善”更该受到质疑,看似公允,但其中所折射的功利慈善观,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推动陈光标在作假式慈善之路上越陷越深的一种重要动力。
慈善为何不能容忍“假”与高调炫耀?这是因为慈善在本质上一种无偿的自愿的良善表达,哪怕一丝动机不纯都有悖慈善的本质,更何况造假或是有营销意味的高调撒钱。比如美国慈善家莫顿森曾因涉嫌造假就被罚款百万。以此审视陈光标此前的一系列慈善表现,其合理性显然存疑。比如他喜欢用“夸张”来形容自己的慈善行为,如与“钱墙”拍照,声称“我就是要用这种夸张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并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虽然承认了造假,但依然表示这是“带有夸张成分的行为艺术”;再比如,陈光标层如此反击质疑之声:“质疑我的慈善行为的人,请先自己去做慈善,先去捐款,再来质疑我。”这些已然都与现代慈善观念格格不入。
那么,陈光标的暴力慈善为何依然拥趸众多?这些当然离不开慈善发展的现实境遇,比如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慈善组织不够发达,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人们的现代慈善观念不强,特别是在处庙堂之高的官办慈善的垄断之下,任何带有标新立异的所谓“捐钱”,都可能收获拥趸,甚至无形中,形成一种逆淘汰,潜心做慈善的人反而难以引发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认同陈光标式慈善的,与哪些质疑潘石屹夫妇向哈佛大学捐助学金为何不选择中国高校的,或许恰恰是同一人群。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慈善底色。
因此,当陈光标的冰桶挑战被证实为造假,它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一个高调者的现原形,而更应该被视为是某种落后的偏差的慈善观的一次现实展示。在陈光标的尴尬中,我们应该看见整个社会慈善生态的尴尬。将慈善简单等同于捐钱的慈善认识当更新了,而功利甚至暴力式慈善更该休矣。
对于陈光标,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曾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陈光标式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陈光标则主动回应说:“因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去推动。用暴力慈善才能推动慈善事业大幅度地进步。”而在今日,当造假被证实,更多的人应该说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暴力与功利慈善。(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