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开设了哲学必修课,结果却让人有点纠结。有人赞同,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认为哲学晦涩难懂,儿童难以接受。有家长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年纪小,辨别力弱,哲学太抽象,一旦试验失败,就等于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挺理解家长这个观点的,大概哲学在他们眼中,和NASA发现的新地球一样不知所云。实际上,哲学的希腊语意思无非是“爱智慧”,曾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母体。修辞学和逻辑学是从这个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数学曾与它密不可分,文学艺术更是与哲学伴生的,西哲史上,兼具哲学数学家身份和兼具哲学文学家身份的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不是狭隘的从一个学科上理解哲学,它其实可以当做“知识”或者“智慧”的同义词,肯定不会和“语文”“数学”争抢“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没听说一个喜欢“知识”和“智慧”的孩子小升初会失败。
说实话,光明网评论员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真因痴迷哲学而挤占了学习小学语文、数学的时间,反倒是前途无量。
另外一种比较慎重的观点来自哲学学者,认为小学哲学课要在定义清楚、内容清楚和教学方法清楚的基础上进行,这大概可以看做一种行家的慎重,一种越是内行越不鼓励“轻举妄动”的态度。西方哲学经历了三次历史转向,当代哲学正面临着失去几大传统主题(上帝、心灵和世界)的危机,而且至今没有摆脱“哲学终结”的争论。此外,中国哲学在哲学中的合法性争议,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比较哲学问题,都使授课设计变成了一项高难度的事情。如果让一个学者回答如何讲哲学的问题,相信他的头脑中几乎会下意识的跳出上述这些复杂的关联。
但哲学启蒙不等于哲学研究,小学生需要的只是前者。一些基础的哲学问题仍然是永恒的,而那些人类启蒙时代的哲学,天然地与一个人成长中的启蒙时期契合。梅岭小学西区校的哲学课上,孩子们讨论的是“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这正是古希腊人孜孜以求的问题。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是有德性的,但快乐也是幸福的外在条件,很可以讨论一下“有德性”和“快乐”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幸福该如何定义;再比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快乐,从最原始的生理需要一直到内心的宁静,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分析一下人生快乐的层次。这些问题,如果讲述得法,都在“三到六年级”学生们的理解范围内,但其所训练的,却是通过思辨层层深入问题本质的思维;其所涉及的,却是“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这样的大主题。
什么时候都可以在原则上说,哲学的启蒙,还是越早越好。相比起该不该对小学生讲哲学的问题,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更该担心的是只讲一种哲学的倾向。如果将哲学课变成了传统的“思政课”,一切服从“政治正确”,那才适得其反。鼓励独立思考而不是服从权威,鼓励推演真理而不是接受教条,才谈得上“哲学”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