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A片区6个村8600多名村民们来说,8月21日,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一个好日子。根据棚改政策,今年67岁的郝家府村村民郝玉珍共选了4个两居室、1个一居室共5套房,同时手里还能落个百余万元的现金,“今后的日子是彻底不用愁了”。(8月25日财经网)
城市规划的重大调整,难免会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不可避免会影响房地产市场。作为利益群体的代表,“拆发户”立竿见影地改变了生存生态,迅速地实现了人生突破,成功地“向上爬”。然而,“拆发户”的生活图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依然隐伏着风险与危机。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拆发户”凭借“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后来居上。只不过,“拆迁致富”能够带来社会资本的改变,却难以带来文化资本的提升。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贫乏一旦联手,就容易滑向欲望的深渊――“拆发户”炫富、赌博、吸毒等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折射出他们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杂草丛生。
长期以来,拆迁补偿政策只注重对失地农民进行物质损失补偿,却忽视了拆迁给他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在巨额的财富面前,不少“拆发户”失去了笃定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地带,很容易走上剑走偏锋的道路。
此前,笔者曾到武汉市最大的农民还建小区江欣苑社区调研。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城中村”改造之后,每家每户都分到了2到4套住房。刚开始居民闲钱多,打牌赌博,无事可做。有的居民因“失地、失业、失收”而牢骚满腹,邻里纠纷频发。在此背景下,社区一方面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着力培育房地产、物流行业,让失地农民“有事做”;另一方面打造社区文化,帮助他们塑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失地农民“有乐趣”。
与“荷包鼓鼓”相比,一些“拆发户”脑袋空空,将“物质丰富,精神苍白”演绎得淋漓尽致。与物质财富的突飞猛进相比,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迁滞后导致的文化失调,使得“拆发户”处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混合、杂糅状态。如果不注重“拆发户”精神家园的建设而是任其“野蛮生长”,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拆迁致富”带来的只是物质财富上的保障,而并非精神家园的丰盈。关注“拆发户”,不能停留在“嫉妒羡慕恨”的浅阅读,而是要“为之计深远”。只有加快“拆发户”的城市融入,让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才会减少一夜暴富带来的荒诞与滑稽。(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