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正文
老人已死,还要争扶不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08 10:18:28   稿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邓海建

据河南电视台“法治现场”节目报道:8月30号下午,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有一女子劝人伸出援手未果后也离开。三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拉出,却已死去。(9月7日中国新闻网)

生命已逝,虚化的道德谴责似乎毫无意义。不过,如果我们再不想想办法,当我们的家人或者我们自己倒在地上,迟早也会遭遇无人搀扶的困局。

这样的担心不是杞人之忧,不妨来看看下面两组数据:一则,此前,一份由美国耶鲁大学完成的研究表明,70和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意外发生率分别达到30%和50%,其中有10%的人会因为跌倒造成严重伤害,例如骨折、死亡等。此外,老人一旦发生过第一次跌倒,在之后一年内再次跌倒的可能性达60%。二则,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时间,超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不容规避。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老人多了,老人又易摔,谁来为救命的见义勇为撑腰呢?

为了解决所谓“后顾之忧”,大家也都是蛮拼的。比如有人说“不会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1年9月6日,原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谆谆教诲如何“分情况进行处理”;比如有人说“怕碰瓷”,但在开封事件中,事发路段监控清晰可见,来来往往的路人更不可能找不到“自卫”的摄像头;比如有人说“没保障”,除了深圳等地已有地方立法实践之外,《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立法工作也在调研,上海人大邀民众调查“好人无偿救人能否免责”……此外,高校祭出“撑腰体”,北京开卖老人意外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老人为何还是扶不起?

可见,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靠技术与制度来查漏补缺,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最终“万事俱备”后,愿不愿伸手,又绕回到道德本身上来了。一句话,你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就一定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道德这种基础的、慢性的要素,在底层出了问题,“礼失求诸野”的愿景,就灰飞烟灭。老人倒在积水里,想要搀扶的路人有各种担心;如果这种“担心”是可以被理解并需要求解的,那么,扶老人永远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简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担心,你解决了这个担心,还有下一个担心,这是个无限循环的死结。但问题是,天下的道德行为,古往今来的搀扶之举,总是有成本的。就算倒在积水里的是个大罗神仙,任何搀扶行为也有机会成本的考量:比如你弯腰可能闪了腰,比如积水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所有无害的可能与成本都垫付并弥补之后再去搀扶老人,这是等价交换,还是人性义举?

法律、制度、技术,可能修弥得了道德的缺口,但永远不能代替道德本身。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一书中反思:“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是因为它的谦卑而不是傲慢无礼;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愿意为别人服务而不是控制别人……”这话翻译成中国社会学家的看法,就是“经济发展说明道德良好的判断有点自说自话,是一种美化而非对现实的洞察。”老人已死,就别再争要不要扶了,而是及时唤醒底线的良知,该谴责的谴责,该鼓劲的鼓劲,想方设法让下一个倒地老人,不至于因为托词式“后顾之忧”,而成为袖手旁观里的牺牲品。(邓海建)

老人已死,还要争扶不扶?

编辑: 沈媛仪
 
宝马司机“精神病”何以遭质疑
·如何反思“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
·臭骨熬汤,能否校长先尝?
·国歌维权,“泰囧”还是“太囧”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苦难也是一种财富。从这个意义而言,做穷人家的孩子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失去了斗志与奋进的精神原质。
辣评(lp)--稿件模板
    孩子们拼装备,教师就得拼教育。如何引导孩子们看待这些昂贵的文具,显然要比争论该不该拥有更有意义。
辣评(lp)--稿件模板
    “城管执法”自制的“奇葩车牌”,更可能是一种以权代法、任性而为的“包庇车牌”。
观点集粹(gdjc)
校长要求学生午休打坐一点不奇葩
强迫小学生打坐是午睡还是练功?
观点集粹(gdjc)
“最悲伤作文”引来“最悲伤强拆”?
“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