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
有媒体对国家抽检做了一次大数据分析,统计国家食药监总局“总局公告”里披露的今年前11个月不合格食品抽检信息,结果发现有多达449家企业被通报2次以上。陕西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更是创下不合格16次的纪录。(12月2日《京华时报》)
事实上,陕西圣唐秦龙乳业并不孤独。西安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12次抽检不合格“屈居”亚军,南昌市草珊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抽检9次不合格“荣获”季军。今年前11个月,上述企业屡查屡犯,生产销售两不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助力”这些问题企业不断刷新抽检不合格的“吉尼斯”纪录?
近年来,食品屡屡出问题,牛奶曾曝出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本土乳企一蹶不振,洋乳企乘虚而入,抢占中国乳制品市场半壁江山。至于其他食品,先后曝出违规添加“苏丹红”等诸多让人闹心的丑闻。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国家食药监部门建立抽查制度,正是为了加强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大胆食用。遗憾的是,在11个月的时间内被查出16次不合格,足以说明抽查制度已经不能对食品安全监督发挥作用。你查你的,我做我的,人家食品企业根本就不“尿你这一壶”。那么,究竟是国家的抽查制度本身有问题,还是相关部门的监管、查处不到位?
先看一个报道。8月初,国家食药监总局曾公布了今年5-6月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家专项监督抽检结果。检出不合格样品42批次。陕西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西安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对上述企业,食药监总局在第一时间分别通知黑龙江、陕西、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责令生产企业及时采取停止销售、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彻查问题原因,全面整改,并对相关企业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同时要求,将整改情况在9月1日前报食药监总局并向社会公布。
今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圣唐秦龙乳业也被列为需要整顿的乳企之一。但究竟有没有整改?又是如何整改的?似乎没有下文。圣唐秦龙乳业前11个月抽查16次不合格,就足以说明所谓的整改纯属文字游戏。
问题企业能够长期自由生长,说白了还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圣唐秦龙乳业一而再再而三犯规,按道理该关门大吉。这样的企业能继续开足马力生产,必定有其生存的门道。有关部门有没有被企业收买?没有证据,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地政府需要它来填报经济增长数据。企业关门,数据必然没那么好看。因此,不能完全怪罪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抽查、通报是“按部就班”。国家食药监总局鞭长莫及,地方食药监部门要真正发力,得看当地政府的脸色。政府犹抱琵琶,地方食药监部门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食品安全形势吃紧,问题食品厂家紧吃。这是拿国人的生命健康开玩笑,必须引起足够重视。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施行之际,媒体、专家纷纷给它贴上“史上最严”的标签。的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旨在以重典治乱,更好地威慑、打击违法行为。建立了严厉的惩处制度,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原来的《食品安全法》中“九龙治水”、“监管链条断裂”、“小摊小贩仍处监管真空”三大“硬伤”也有望改善。
遗憾的是,“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施行两个月,广大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成效。原因何在?关键还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修订前的《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事实上,有几家问题食品企业的法人受到过法律的追究?
法律落地,关键在人。法律虽好,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终究是一纸空文。如果执法部门自由裁量,选择性执法,必然会让法律架空,甚至成为纵容犯罪、谋取私利的工具。让那些利欲熏心的老板们逍遥法外。16次抽检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平安无事”,如此荒唐的故事还要讲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