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艺术创作,别动不动“大数据”和“IP”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1-05 10:12:47   稿源: 光明网

刘巽达

如今嘴上不挂“大数据”或“IP”,就差不多out了。但它们真的神奇无比么?我看未必。就文艺创作而言,这些唬人的字眼,吓吓人可以,不能太把它当回事。

就说所谓“大数据”吧,如今影视剧的拍摄被这玩意几乎全盘受制——一位知名导演对我说,以前是导演说了算,现在是制片人说了算,制片人是收视率说了算,收视率是粉丝说了算。逻辑关系既然是这样,“粉丝影视剧”层出不穷就可以理解了。粉丝就是真理,这在商业法则里有一定道理;但在艺术创作上,却往往是极大的谬误。从俗容易啊,但媚俗的结果必然是庸俗不堪。假如让我罗列“2015烂片一览表”,光电影一项,“前十”都得打破头,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说到底,都是迷信“大数据”惹的祸。大数据里疯狂粉丝泛滥,你被汹涌俗潮湮没,你就拍烂片。不要以为如今“越烂越有票房”的现状是永远的常态,你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但也透支了你的艺术信誉。而且,“烂片好卖”不会长久,而人类总要走向高级。

有记者问《芈月传》导演郑晓龙,“大数据时代了,觉得行业内现在的创作和以前有变化吗?”

郑晓龙这样回答:“我真不清楚,我不关注别人看什么。我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去创作。都跟我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拍戏前开会,分析女演员啥样,男演员啥样,算这个算那个,能吸引多少粉丝,这些粉丝都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层……我不大懂这个,我觉得还是要讲好故事,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人性和人心怎么用大数据计算?作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对人要有认识和理解,不要老想着数据怎么样。我拍片子不跟这个风,我跟自己的内心。”你听听,“我跟自己的内心”,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大数据”什么都包括,就不包含这个。“跟风”还是“跟内心”,道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观。“大数据”算来算去就没有算过这么一层——当你用合适的演员演好那个人物,讲好那个故事,你就不知不觉间“生产”了新的粉丝。是受制于“大数据”里的粉丝,还是拓展潜在的粉丝,其中的分野决定了艺术价值的高低。

还有那个IP。所谓IP,就是能被改编的知识产权内容,有时就是一个简单创意,一个段子,或者一个故事梗概。现在被热炒疯抢到这般地步也是醉了。有个制片人吐槽说,买了一大堆IP,真的要改编成地地道道的剧本,竟然一个都用不上!赶时髦赶傻了吧?冲动害死猫,不要一听到时髦玩意就血脉偾张。世上最好的IP,一定是不懂得IP的人创造的,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别动不动就跟我说什么“大数据”和“IP”。一波一波的时尚永无止境,但在艺术领域,总有恒定的东西存焉,那恒定的东西就是人心。艺术家走心,观赏者走心,才是艺术的正道。

编辑: 郑晓华
 
退休人员医保不宜逾法而行
·“熔断”利弊得失有待时间的廓清
·艺术创作,别动不动“大数据”和“IP”
·以五大发展理念串联浙江经济的“筋骨”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其实,慈善,如同万事万物中的自然大道——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如是而已。
辣评(lp)--稿件模板
    莫说此次不是谣言,即便谣言,也莫把板子全打在公众身上,反思自己,积极应对,把更多真相传递给公众。
辣评(lp)--稿件模板
    以民间小善带动社会大善,以互联网+慈善促进慈善方式、机制的改进。互联网+慈善,必将大行德远!
观点集粹(gdjc)
假如“毒保姆”害的是孩子呢
如何让“毒保姆”不再成为老人梦魇
观点集粹(gdjc)
观察“万宝之争”应有几个维度
“万宝之争”剧情反转既精彩又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