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4日,上海市食药安办表示,对于有关部门此前破获的1.7万罐冒牌乳粉案件,上海市食药安办正协调相关7个省彻查假冒乳粉流向。食药监总局发言人表示,上海市公安部门已经对查获的假冒乳粉进行了产品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4月5日《北京晨报》)。
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冒牌乳粉案件,部分假冒乳粉已流向7省市场,令人震惊。今年2月,又有17家乳企上了食品安全审计“黑榜”,这对中国乳业和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此背景下,食药监总局称“假冒乳粉符合国家标准”,恐怕难以消除人们的不信任和恐慌。
且不说2008年那场中国乳业“大浩劫”,给公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便是经过多年整治,中国乳业的安全问题整体有了较大改观,但问题乳制品仍然频频在市场出现,让公众难以安心。可以说,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新《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4月开始施行后,“国家标准”就成为该法有效实施的掣肘。然而,有关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不仅乳业,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普遍数量少、制定时间早、要求指标低,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而且,一些国标过于“迁就”企业利益,指标一降再降,从而导致假冒乳粉也符合国标。特别是,此前潲水油、地沟油等被检测为“合格食品”,并非是检测数据在撒谎,而是食品标准太“低级”甚至越来越“堕落”了。
经历了多次负面事件后,国内乳品市场正在艰难复苏,国产乳制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然而,此次假冒乳粉符合国家标准,再次敲响了乳业安全警钟。中国乳业若想重塑形象,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尚有漫长的路要走。以中国乳业为突破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任重道远。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不给问题乳粉可乘之机,尤其是需要对乳业国标进行修改,使之更加严格,以进一步完善对乳业的制度化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