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宁波“东亚文化之都”魅力何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4-16 10: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陈依元

  去年9月“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宁波在与景德镇、长沙竞争中脱颖而出,与韩国济州、日本奈良一起,当选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4月11日宁波日报)宁波之所以能入选“东亚文化之都”, 在于宁波拥有一系列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城市地域特色和优势,以及与日韩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交流合作成就。宁波所在的浙东一带自秦代以降就成为中日韩(新罗、高丽)文化交流的前沿。概括而言在于具有“三力”:底蕴雄厚的文化实力、穿越时空的文化影响力、独特多样的文化魅力。

  浙东学术文化魅力。浙东文化“送风远方”。作为明清以降的学术文化高地,浙东文化在东亚传播甚广,影响深刻。王阳明心学传入日本后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在日本地位很高。而东渡日本的余姚思想家朱舜水则开创了日本水户学派,其中不少人成为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核心,朱舜水被尊为“国师”。

  海路交流文化魅力。“向东是大海”, 宁波有着悠久的海洋开放交流史。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不限于商贸来往,还包括文化交流。历史上宁波与东亚间始终有着5条“海上之路”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狭义)重在蚕桑文化纺织文化、服装文化的交流,“红装裁缝”应运而生。“海上陶瓷之路” 交流越窑瓷器与制瓷技术,至少在魏晋时代,越窑青瓷就外传到了朝鲜半岛。“海上书画之路” 交流书画、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自唐代至明代,中日间借助海上通道还有不少绘画艺术交流。明州的浙派山水画及明州画风对日本绘画艺术构成很大影响;反过来也促进了明州绘画特别是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海上茶叶之路”交流茶叶、茶道,借助于这条海路对外的茶文化影响,反过来促进、推动了浙东地区茶叶种植的技术、品种及饮茶法的改进,促进了宁波茶文化的兴盛。“海上佛教之路”交流佛教文化,“紫气东渡”。 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理论,1200余年来受到日本民众的景仰。鉴真6次东渡中,就有一两次因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带被救后,转送明州阿育王寺,安顿后再出发。宁波因本地及周围佛教名寺众多(如阿育王寺、天童寺及周边的天台国清寺与普陀山等),以及海路交通的方便,成为佛教文化东传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中转地之一。众多日本遣唐使、僧侣、日韩信徒也常从明州登陆,学习佛法、参拜祖庭。

  书香文化魅力。中日间经古代宁波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书籍交流,对宁波藏书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宁波历代私人藏书家不仅收集了佚失在外的中国典籍,还保存了不少由国外特别是日本翻刻的中国书籍和外国人的著作,丰富了藏书。借助宁波的“书香”,汉字对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也有极大影响。

  非遗文化魅力。宁波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海外传播甚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保护上全民参与,独创了“三位一体”的“宁波模式”,受到文化部表彰并在全国推广。到2012年宁波有国家级非遗21项,省级79项,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等10大类。前不久在韩国济州国际会议中心的宁波非遗展区内,流光溢彩的泥金彩、富贵典雅的金银彩绣,惟妙惟肖的剪纸图案,活灵活现的鱼拓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韩国市民驻足欣赏。他们一边欣赏象山剪纸传承人谢才华、象山鱼拓传承人卢圣贵、泥金彩漆传承人陈龙、金银彩绣传承人裘群珠现场演示技艺,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声。

  除外,还有河姆渡以降的稻作农耕文化,徐福东渡文化,朱舜水带去的工匠技术文化,浙东建筑文化、造船技术,经明州东传的少林武术文化等魅力,无不在东亚各国落地生根,蔚为大观,奈良、京都等地古寺庙建筑与浙东一脉相承,令其国民至今在许多文化领城仍“宗师”中国。宁波在其中功不可没,被评选为“东亚文化之都”乃实至名归。我们应打响这个品牌,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与城市的文化自觉;以更大的决心与力度传承、拓展这些文化,让宁波文化魅力更大更足;激发城市文化新活力,并以此为抓手使宁波城市文化提档升级,提升文化国际化的水平,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郑晓华
 
宁波“东亚文化之都”魅力何在
· 宁波文博会:风劲扬帆正当时
· 评职称不能为小标准失了大尊严
· 公共卫生事件“吃一堑”要“长十智”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自己铭记的,就应自己收藏;属于艺术的,就应该发表在正规的媒介上,这种微博的传播方式,并不恰当。
辣评(lp)--稿件模板
    执法部门亮剑,实事求是地追责,让法律责任挺起来,这一事件也许才会有一个最好的结局。
辣评(lp)--稿件模板
    首届中国(宁波)特色产业文化博览会将于4月15日至18日举行,宁波将开启2016“东亚文化之都”年度盛宴。
观点集粹(gdjc)
医改就要释放医生这一最大红利
破除以药补医,下好医改一盘棋(人民时评)
观点集粹(gdjc)
急诊分诊需要市民理解和支持
解放日报:急救人才紧缺,是最要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