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
象山半岛有一件事最近很热,媒体报道、评论,市委书记发表长篇讲话肯定,省委书记批示要求在全省“落地开花”,宁波市于8月24日召开专门会议,推广象山人民创造的这个基层治理新制度:村民说事。
阅读了《宁波日报》及“甬派”上的所有相关报道,听了有关人员的体验式介绍,对“村民说事”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可以回答之前在我心中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事会谁来说?村民。说事会由党组织和村干部组织和参与,但说事的主体是村民。他们通过个别访、网上聊、书面及会上说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诉求和想法。过去,村民们都是听干部说,干部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不想说就可以不说。村民们有了想法只能放在心里,实在憋不住了,在家里说说,或在亲戚朋友那里吐吐槽,胆子大一点的,会到领导机关那里去信访。现在好了,每个月都有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
第二个问题,说事会说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说。包括村里发展、财务管理、环境改善、村民致富、干部作风等等大事可以说,即使是打一张证明、开一张发票、报一个户口遇到麻烦一类小事,也可以在会上摆出来。有一句话干部们耳熟能详,“群众利益无小事”,可是真正能让群众说小事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村民说事”就是一个村民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的平台。
第三个问题,说事会怎么说?商量着说。报道说,最先想到“村民说事”这个点子的,是象山县西周镇杰下村。为了一笔工程补偿款,村里掀起了不小的“风浪”,村党支部书记被逼急了,决定举行现场说事会,把这件事说清楚。当时大家的情绪不太好,红着脸的、梗着脖子的、拍着桌子的,都有。那是因为村民们心中积累的东西太多太久了,火气有点大。后来说话的机会多了,心理距离近了,态度自然就不一样了。现在的村民说事会,基本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
第四个问题,说了以后怎么办?这是关键。说了半天,结果与不说差不多,谁还有兴趣再说下去。象山的“村民说事”由“说、商、办、评”四个环节组成,后两个环节就是针对落实的。“办”就是“马上办”,以党员干部为服务主体,依托县、乡(镇)、村三级平台,既办村里大事,也帮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小事、难事。“评”,就是让大家来评判办理的结果。不仅本村评,还有联村评、综合评,并把民意的评价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把村级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村民说事”制度从开端到完善,从一村一镇到全县推广,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回过头一看,效果非常可观。仅以去年为例,通过“村民说事”,象山全县召开各类评议会议2100次,化解矛盾800起,办理为民服务事项16000起,办结率99.3%,农村信访同比下降31%,群众对基层组织的满意率达92%。
数字是枯燥的,我更看重它营造的党群、干群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医治病的经典理论之一,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基层治理的形式与方法可以有多种,但万变不能离其宗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要畅通。群众想什么,干部不知道;干部干什么,群众不知情,干部与群众之间有距离、有隔阂,积累多了久了,就会有误解、有疙瘩。在心不齐、气不顺状态下,要想干成大事难事,就会难上加难。群众不断上访甚至“闹事”,一定是因为某些环节上有梗阻。打通梗阻,唯有沟通。
“村民说事”,是象山人民的创造,它的核心还是党的群众路线。现在的农民,文化水平提高了,利益诉求多元了,互联网也让他们见多识广了。在新的情况、新的对象、新的需求面前,我们联系群众的初衷不能变,载体则要不断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明州府”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