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决定2014年—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实现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要求各地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意见》规定,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11月16日《京华时报》)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有40%的适龄儿童未能进入幼儿园,幼儿入园难,由此可见一斑。而今,《意见》从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日常监管、政府责任等方面着手,指出既要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又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入园难”的希望。尤其是“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措施,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资源配置”的改革精神,势必会激发幼儿教育场域的“鲶鱼效应”,前景可期。
长期以来,幼儿入园率低,一是因为总量供给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幼儿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间,由于“权利差异”导了分配差异。之于前者,自然指向着总量扩容。《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正是解决之道。而对于后者,因为是“权利差异”导致的分配差异,自然要从教育平权着手,以此来解决幼儿入园难题。
根据法律,所有适龄幼儿享受同等的入园权利。但由于父辈户籍、职位、收入等后赋因素的存在,在受教育权上,儿童被人为分为三六九等。很多人凭靠身份赋予的权利优势进入学前资源优质的公办幼儿园,而另一些农村幼儿与随迁子女,由于户籍与财务力量的孱弱,只得进入办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农村公立幼儿园与城镇民营幼儿园。尤其是对众多夹心层来说,公办幼儿园进不去,民营幼儿园不想去,最终陷入无园可入的境地,并由此导致学位被浪费。
从这个意义上说,“总量扩容”只是解决“入园难”的第一步。如何提高包括公办与民营幼儿园的总体办学质量,如何实现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的结构优化,才是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对民营幼儿园而言,以往,由于民营幼儿园在资金投入、土地租赁、税费减免、师资培训等方面均落后于公办幼儿园,导致办学积极性差。鉴于此,“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原则之下,或还需要细线条的资金、场地、技术、监管等方面的具体落实,如此,才是民营幼儿园能否健康发育的关键。
梁启超尝谓,“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置,对孩子的智识发育、想象力塑造以及良好思维逻辑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适龄幼儿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很可能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此来说,扩容幼儿办学并提高质量,直接关联着国家的未来。兹事体大,怎可不重视?
文/唐亚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