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须虫
近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今年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检信息。瓶(桶)装饮用水、纯净水等微生物超标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合格率超过两成,791种各类饮料被曝不合格,其中饮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其他瓶(桶)装饮用水样,抽检样品不合格就达775种,占97.97%。不合格样品中,也不乏乐百氏、汇源、娃哈哈、怡宝等知名品牌产品。(12月7日《京华时报》)
这份抽检信息给人的感觉是纯净水不纯净不安全,98%不合格意味着瓶桶装水产品与生产企业在品质安全上“全军覆灭”。那么,如此具有普遍性,则可以引申出两个疑问:是检测的标准太高,还是企业的生产标准太低?
事实上,在去年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深陷“质量门”旋涡之时,有关瓶装水桶装水的质量安全标准就是舆论关注的核心。据去年5月媒体记者的调查显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15家水企业的19种瓶装水产品,共执行9个企业标准。同时,记者采访了国内十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并收集了饮用水行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几十份卫生标准,进行了一一比对。这些呈现出中国瓶装水行业标准乱象。
调查还进一步显示,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宽松于自来水。对于这一问题,有解释是瓶装饮用水是以自来水为水源,是建立在自来水质量达标基础上。毫无疑问,这是机械的逻辑思维,且不说瓶装水生产用水并非一定用自来水,即便用自来水来生产瓶装水,亦不一定能够保证自来水的水质就达标。
国家标准不统一、不严谨,地方标准自我降低门槛,企业标准零碎片面,再加上生产用水品质的不稳定,瓶装水桶装水在质量安全上难免会存在许多的隐患,况且,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是否被严格遵循也都存在人为的影响。如此状况,只要遇到严格的检测,所有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比如,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此次对瓶桶装水的抽检,抽检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71个指标,所有的饮用水产品在“全面体检”中出现不合格,即是意料之中的事。
瓶桶装水普遍存在质量安全不达标的问题,无疑使得监管面临着法不责众的尴尬,任何有限的监管措施对于保证消费者的安全都是微不足道的,治本之策是瓶装水的国标尽快统一,对瓶装水按照市场品名科学分类,给每种水都制定统一的国家检测标准,加强监管、检测,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此外,还应建立桶瓶装水包装的统一工业标准,防止包装污染。(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