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山
外来务工者老王三次还钱的故事传遍了全城。老王的不幸经历让人同情,但他的诚信举止却更让人尊敬,尤其是“分三次”的细节,更让人可以想象到老王在艰难度日之余,始终惦记着这份牵绊,促使他攒下一点,就赶紧还上一点。但也许对老王而言,这一切都不值一提: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么?这是最朴素的价值观和良知,也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的金子。
但有些人却为了手头的“银子”而抛弃了身上的“金子”:他们以赖账为荣,以逃避法律制裁为能力的体现。“我就是不还钱你能把我怎么着?”他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颇有底气和硬气。确实,有时候连法律也对隐匿财产的当事人无可奈何,但他们却丢掉了最珍贵的东西。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认识偏差?也许是失信的诱惑太大,一次赖账就可换取不劳而获,“脸皮”又算得了什么?也许是失信的代价太小。记得十多年前浙江有一题高考命题作文讲的就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一位少年船上载着金钱、权利、健康、诚信、爱情等“货物”,因超载而必须舍弃掉一个,少年在考虑再三后把“诚信”抛入了水中。人是趋利的动物,相比较其它“货物”而言,权衡之后抛弃“诚信”似乎是损失最小化的选择。
但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规则似乎在默许甚至鼓励失信行为的横行。诚信几乎成为一种负担:“老实人吃亏”,“做人不能太实在”,这种“警世箴言”不仅出现在厚黑社交中,也很可怕地出现在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事实上,生活经验确实给了人这样的残酷暗示,诚信者吃亏受骗还被人耻笑“傻帽”,失信者钻营获利却被人尊为成功学。这才是我们真正应当反省和反思的内容。
不让好人因为做好事而遭受损失,不让坏人因为做坏事而获利,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不仅应当营造一种诚信者受到尊重的氛围,更应该形成一种诚信者更易获利的机制。无论是对个人或企业,都要建立起一套“可视化”的信用体系。尤其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妨尝试探索将各个领域的信用记录打通,建立每个个体的信用数据库,实现个人、企业信用评估的具体量化,从而为个人就业、企业招商增加竞争筹码,同时也为企业在招聘用人、寻找合作伙伴提供参考。那么可以预见,守信者拥有高信用值而左右逢源,而失信者则面临信任冰点处处碰壁,这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奖惩机制。
正如老王的这股子耿直劲儿让我们窥见了美好,诚信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金子一般坚贞的事物。新闻媒体应该大力弘扬“老王精神”,抨击“老赖哲学”,形成以诚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法律和道德、规制和自觉的双重影响下,让诚信理念在民众当中生根发芽,从最初的追求崇高,最终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最后,我们不妨细细一下看那“诚”的构字法:言而有信者,成也。
新闻链接:
特别报道:一位外来务工者的三次还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