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正文
"回头家没了"重霾请给个理由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1-04 15:38:37   稿源: 光明网

邓海建

“早起拉开窗帘,看见外面灰茫茫一片;出门上班,没走多远回头一看,家没了……”这段话是昨天流传在哈尔滨市民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段子。在今年入冬以来的首个重度雾霾天里,哈尔滨被浓浓的雾霾笼罩,主城区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指数飙升到400以上,达到了最高级“严重污染”。(11月4日中国广播网)

冷空气还在赶路,雾霾却迟迟不走。据说,2013年和2014年初冬供暖季开始后,都出现了持续的重度雾霾天气,导致哈尔滨市区内中小学被迫停课,多条高速的封闭。今年的雾霾比往年稍微晚了一点,但严重程度不减。既然重霾年年来,张牙舞爪肆无忌惮,那么,防霾治霾的效果在哪里呢?重霾和治霾,总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今年,重霾不散,是雾霾更重了,还是治理停步不前?

穹顶之下,口罩是最好的武器。面对隔三差五的雾霾,连段子手都江郎才尽。在一众有关重霾的讯息里,大概就三个情况:一是研究雾霾的成因。比如环保部近日发布的通报显示,10月中上旬,燃烧秸秆的火点数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据研究发现,在焚烧秸秆高发期出现的严重污染天气中,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物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能达20%左右。二是描述雾霾的特质。比如进入11月以来,吉林省同样连续多日被雾霾天气困扰。3日,吉林全省多地陷入重度雾霾之中,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刺鼻气味。三是习惯性归罪于晴好天气。比如气象部门称,哈尔滨重霾,也是因为气温回暖,导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风力偏少,产生巨大的逆稳层,污染物极其不易扩散。

这似乎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第一次刺激,能极大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爆表的PM2.5见惯了,雾霾再是加重一点点,好像身心的耐受力也跟着增强了。从这点上说,我是非常理解“雾霾鸡汤”的,比如有学者曾以生花妙笔抚慰众生:“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是啊,口罩升级了,雾霾也在魔高一丈。熏肉也不许做了,炒菜也不能加油了,烟花也慢慢冷了,二手烟也戒了,限牌限号也深情理解了,甚至环保护也点名约谈了——为什么雾霾,还是恋栈不走?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好在,我们还知道重霾之下的危害。钟南山院士曾直言,“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一些不太友好的数字,也是信手拈来:比如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这些道理谁都懂,雾霾是个生死攸关的话题。

2016年1月1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要施行了。眼下,地方版的条例也新鲜出炉了。作为相对抽象的顶层设计,公众固然很是关切,但面对季节性的重霾,我们更想了解几个关键信息:一是雾霾年年见,但,今年会否有新的特点?二是这一场场雾霾,政策远水虽不解近渴,但说起来言之凿凿的努力,究竟改变了些什么?三是公众的努力,到底对眼下的雾霾有多大作用?此前有消息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均值1/10的缺水之城郑州,为降尘治理雾霾,市区洒水日耗3.5万余吨。这事儿被广为热议。可见,重霾之下,城市也容易气急攻心。这个时候,到底哪些才是靠谱的现实作为,起码也该有个“意见”指导指导吧。

“一回头家没了”,重霾让人憋屈。不过,再理性的应对,也得把核心信息交代清楚,治霾的努力,才不至于被质疑消解。

 

编辑: 郑晓华
 
"回头家没了"重霾请给个理由
·放开垄断行业竞争关键在界定
·农民工讨薪为何不请法律请钟馗?
·“办事不求人”靠制度也靠社会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正面故事”要大讲,“负面故事”要敢讲,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要会讲,让有价值的故事,真正成为动力和营养。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不能怀疑专家的道德高尚,但失却了法律对职业道德的硬性要求。很多时候,程序上的坚持,才是公平公正的“守夜人”。
辣评(lp)--稿件模板
    某些部门动辄祭出“记入征信系统”的管理招数。但我以为“替人销分”倒是才该尽快与“记入征信系统”挂起钩来。
观点集粹(gdjc)
规范“双11”不能止于监管“提醒”
网购正品率不及格,何迎购物狂欢节?
观点集粹(gdjc)
全面放开二孩:一个令人失落的时代过去了
放开计生限制,并非鼓励“放开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