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666所义务教育段学校中,已有595所通过省教育厅标准化学校评定,达标率为89.34%,城乡学校差距大幅缩小,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11月22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我市立足于办好每一所学校,相继推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零择校”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据教育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检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显示,宁波教育公平指数位列第一。
尽管如此,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而言,不同地区抑或不同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家长为让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而倍感焦虑。几天前,惠贞书院通过学校官网发布小学部未来三年招生预警:2016年可能将出现“一表生”无法全部接纳的现象,2017年、2018年只有少量空余学额。这是我市第三所发布招生预警的学校,之前,海曙外国语学校和宁波市实验小学也曾发布未来三年的招生预警(11月18日《宁波日报》)。类似招生爆棚、一桌难求的现象绝非个例,其他许多地方也存在,其共同点是所涉学校无一例外是当地社会公认的热门学校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上述现象反映出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而究其根源,则主要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够均衡,优质资源仍嫌不足。
针对一度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我市从2012年开始实行严格的“零择校”政策。表面上看,通过托关系走后门、花钱择校的现象不见了,“择校风”似乎得到了遏制。但事实上,择校现象并未绝迹,只不过换了途径和方式而已。那就是一些家长通过购买学区房把孩子送入心仪的好学校,间接达到择校目的,由此导致一些热门小学生源急剧增加,直至爆棚。现实提醒我们: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发力。
不可否认,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异乃客观现象,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我解脱,或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停滞不前,而应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强化教育公平理念,淡化“名校情结”,防止“政绩冲动”。令人费解和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地方至今仍热衷于集中财力建造设施一流的超标准豪华学校,并集中优秀师资、优秀生源办所谓的“名校”,人为拉大了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制造出新的不公平。这显然与均衡发展目标相背离,当引以为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并且提出了诸如加快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等具体举措,为“十三五”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持续不断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之迈向更高层面,让每个孩子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共享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