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  特邀专栏  >  陈依元文集
“不看证书看技能”好处多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05-25 11:04:17  稿源:宁波日报

  陈依元

  《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这一针对职业技能开发的国内首部地方性条例,将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现人才评价“不看证书看技能”;同时规定,企业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六成教育经费须用于一线职工(5月18日《宁波日报》)。

  现实中,很多单位或部门长期存在“重学历证书轻技能”的倾向。我市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人才评价“不看证书看技能”,可谓创新举措,好处多多。

  有利于消除“重道轻技”传统观念的影响,确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似乎与“动手”不搭界。“不看证书看技能”不等于不需要掌握相关知识,而是更看重动手能力、制作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恰恰是许多人所忽视的。比如,古人将技艺与制品称为“奇技淫巧”,视为“小道”“异端”;国人中长期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重理重文轻工轻技,实质上正是受此等观念的影响,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对技术、工艺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动阐述了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影响。今后,宁波评价人才“不看证书看技能”,为技能人才成长打造更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是在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

  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营造“大国工匠”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工匠”不看学历与证书,只看匠心匠艺,看动手能力与技术水平。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从西方各国发展来看,任何一个走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必须要有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我们很多产品质量不如德国、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工比我们严谨精细、精雕细琢,颇具工匠精神。建设一支符合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工匠”脱颖而出的人才氛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作为支撑。我市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立法,有利于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框架,甚至对全国性制度的形成,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有利于培养生产主力军,扭转好技工短缺的局面。由于宁波的产业特点,生产第一线有636.5万名劳动者,但其中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8.4%,好技工一直比较短缺。一边是企业招聘主管吐槽“找个好技工比找个好老婆还难”,一边是不少人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技能人才的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也对我市企业转型升级带来重重制约。为此,市里下决心改变以往中高层管理人员年年“镀金”,一线职工却缺乏培训的状况。条例规定企业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须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让技能提升真正成为每位职工应该而且能够享受的待遇。这显然有利于育才于企业、藏才于基层,扭转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的局面。

  有利于鼓励创业创新,助推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自然包括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创新。手上有“两把刷子”,口袋里的学历证书却“羞于见人”,这样的人算不算“人才”?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早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我们应该营造让各类创新技术人才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宁波计划到2018年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万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名,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40%。“不看证书看技能”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构建技工人才方阵,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编辑: 郑晓华
 
“新政悬浮”折射“落实梗阻”
“做事先做人”是硬道理,大学搞“倒头”教育只能算是迟到的好事,难度不小不说,效果也值得存疑。
别把机场的贵宾服务等同于“天价服务”,因为这是细分市场的结果。消费需求不同,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各取所需。
到“吃劲岗位”锻炼,对干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现在的我”胜出,就能成为机遇的主人。好干部就这样炼成了。
你以为到底了,可能并没有把根挖出来,那说不定下一茬韭菜又会长出来,而被查的官员或许在暗自得意“逃过一劫”。
纪委干部因“分管”而常在河边走,“湿鞋”的风险相当大。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难免“灯下黑”。
观点集粹(gdjc)
透过“哥不能没有华为”看宁波
“别让华为跑了”,这是过度焦虑么?
观点集粹(gdjc)
迪士尼一日游被吐槽如何体现平民路线
迪士尼呈现大龄化 告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