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怎样乘势而上,创造新的时代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五个着力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必须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弥补相关产业短板,使我国已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制造业,成为“无堵点”“无断点”“少短板”的高水平产业集群,使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可循环条件下形成规模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突破性创新”脱颖而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把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坚持“藏粮于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充分发挥有特色产业的明星村、富裕村的带头作用,带动周边、抱团发展,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特点。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不能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应把服务更多地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广地区,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解决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区域的经济自然条件不均衡、发展不平衡问题,不能简单机械地搞“一刀切”,而应在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原则下,因地制宜,提高政策协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经济总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主要应该从内部找出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促进国内市场更加统一和畅通的经济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当然,这么做绝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只有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并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