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宣讲就是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遍到党员干部和千家万户,惟有“接地气”,才更会聚人气、有掌声。
“接地气”就是“入乡随俗”有土味。理论宣讲,不能只把场地选择在高大上的“大会堂”“大教室”,若是纯理论性的“照本宣科”,或许会出现“走如风”“睡如弓”“手机玩成风”的情况。宣讲贵在沾泥土、接地气,切实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听得进去、听得明白。前不久,福建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就把宣讲场地设在室外,并通过“木偶戏”的形式,把“理论讲解”转化成“方言土话”、把“理论观点”翻译成“朴实道理”。如此接地气的宣讲形式,既让党的精神“声”入人心,又赢得了掌声,获得了点赞。
“接地气”就是“同坐板凳”有情味。理论宣讲,不能局限于“上大课”,有时“小课堂”也能发挥大作用。比如,走进企业车间、办公场所,深入田间地头、村户灶头,通过同坐一张板凳、共饮一壶茶水的“唠嗑式”形式,开展近距离、面对面的宣讲,既能拉近干群距离,又能让基层体味到宣讲的热度、板凳的温度。在株洲市渌口区古岳峰镇三旺村,理论宣讲志愿者在宣讲有关耕地保护的论述精神时,就为村民朋友们送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小板凳课堂”。理论宣讲有“人情味”,才能让新思想在基层掷地有声、落地生根,渗透到干部群众心坎里。
“接地气”就是“你呼我应”有热味。宣讲最忌讳一个人唱“独角戏”,若是互动好,才能让现场“冒热气”。宣讲并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实践证明,宣讲只有融入生活、贴近群众,入脑又入心,才能画好“同心圆”;只有走出“单兵作战”的“密室”,才能起到“动心”“来电”“煽情”“入戏”等效果。日前,浙江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在宣讲报告《心无百姓莫为官 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与下姜村的小故事》时,就紧贴百姓生活,从一张照片、两场考试、三封书信说起,“你呼我应”的宣讲方式,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任何形式的宣讲,贵在赢得“发自肺腑的掌声”。“接地气”的宣讲,切实深受干部群众喜爱,更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党的精神中汲取丰厚的滋养、体验真理的味道、感悟实践的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