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静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国家。十年来,宁波一直牢记嘱托,彰显“两个先行”担当示范。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必然也要符合地方特色。而自信,是宁波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宁波的自信,来源于文化沉淀,来源于实践成果。十年的发展成果告诉我们,这条路可行、能行,可借鉴、能借鉴。
自信,源于文化底蕴,是对城市文化的不抛弃。一个城市需要发展,根脉也要延续。宁波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坚持文化复兴和名城保护。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2015年,它山堰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近年来,宁波投入数百亿元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现已拥有千座以上的现代化大剧院20家、农村文化礼堂1100个。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点到块、从线到面、从城市到农村全面铺开。
宁波作为一个千年古都,是文化上的“巨人”,而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是城市现代化不可避免的难题。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不因循守旧是宁波自信的写照。面对古今的碰撞,宁波走出了一条和谐的道路:鄞州积极推进宋韵文化传播,今年国庆全省首个宋韵主题3D Mapping秀“宋韵钱湖”自推出后全网浏览量突破2000万;2021宁波文博会“打样”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直播相结合。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并进行创新性传承奠定了宁波独有的城市气质。正是因为对自身文化的绝对自信,造就了宁波既是海丝古港,又是摩登之城的城市形象。
自信,因为政策合理,是对地方特点的不混淆。宁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充分认识每个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精品建设6大重点板块、推动江北慈城、北仑凤凰城、大嵩—梅山湾等特色发展,高起点谋划宁波湾区域发展等,各个领域都将在政府的规划下更上一层楼。
当然,只看到地方特色没有创新也必然走不长久,将特色发展与数字化相结合是宁波政策的又一合理性。江北前洋E商小镇的繁荣发展让我们看到: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各地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数字小镇、时尚小镇等。一批产业特而强特色小镇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2022全国百强榜单》中,宁波三县市再次进入百强,实践成果告诉我们:政策符合地方特色是宁波发展的又一底气。
自信,所以包容创新,是对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排斥。“书藏古今”是宁波的文化底蕴,“港通天下”是宁波的经济名片。自古以来,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在对外开放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也正因如此,对于新思想新技术的接纳也更包容。据统计,近五年,宁波累计已有22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同时,面对外来人才,宁波展现出了属于新一线城市的包容和体面。5年来,“我选宁波、我才甬现”品牌深入人心。宁波成功打造“甬上乐业”金名片,城镇新增就业126.37万人,新引进大学生67.28万人。正是因为对自身的绝对自信,当宁波面新思想新技术才能够取之精华达到最优;面对往来人才才能细致关怀,体现宁波的包容与温度。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特色,强调中国式,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要符合国情。地方是中国的缩影,对于地方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一样。在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特色现代化才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特色化的基础,就是自信,是对城市本身特色的接纳包容。宁波,正是由于足够的自信才能让这十年变成发展最快、变化最快、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十年。宁波,因自信而包容,因包容而创新。之后的很多个十年也必将因自信而在现代化道路上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