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新年伊始,为提振经济、引导预期,各地紧锣密鼓抓部署、上项目、出政策。“拼经济”,对一个地方而言,其实拼的就是信心和决心,拼的就是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扎实务实,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经济才能“稳进提质”;反之,作风松散飘浮、“跑腔走调”,就难有预期成效。
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变数和变革同在的时代。整整持续了三年的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有人将之喻为新的三年自然灾害。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需求转弱,给对外贸易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遭遇西方封锁,有的产业饱尝缺“芯”之痛;房地产行业低迷,使不少地方可用财力大幅缩水,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的中小企业开开停停,徘徊在生存边缘;如此种种,困难确实不少。
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但不必太过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社会总是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前进道路上不可能总是艳阳高照、一马平川,有风有雨是常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我们所经历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并不比现在少。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等,其影响都可以用惊涛骇浪形容。事实证明,只要沉着应对,始终保持风雨无阻的心态、敢于顶风冒雨的状态,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当然,“逆势而上”总比“乘势而为”要付出更多艰辛。开好“拼经济”的“顶风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各级“掌舵者”牢牢把握一个“实”字。
首要的一点,是要“察实情”。过去,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可能还得加上一句,“没有深入、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难题,坐而论道是不行的,空喊口号是没用的,还是要把情况搞清楚,把问题分析透,这样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精准出招、有的放矢”。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这些重要论述,可谓一针见血。为什么有的调查研究取不到“真经”?为什么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不愿讲真话?这是值得反思的。察实情,就得有“望、闻、问、切”的真功夫,就得有“解剖麻雀”的真本领,就得有时刻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真感情。
其次,要“出实招”。前阵子,央视有部热播剧《县委大院》,剧中就有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基础薄弱、矛盾重重的光明县,在新任县长梅晓歌的带领下,从统计数据“挤水分”开始,顶住压力,坚决淘汰法兰锻造落后产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一步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原本经济相对发达的九原县,主政的县长曹立新却对前任虚报的经济增长率,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为了数字好看,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结果,自然是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包括曹立新在内,一些领导干部也受到了处理。电视剧固然有虚构成分,却也启示我们——越是困难,越是“拼经济”,越要出实招、走正道,绝不能“病急乱投医”,为了一时之利,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有的措施,都要看结果、看成效;所有的决策,都要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还有,就是要“重实干”。在多重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素养过硬,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部。“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各级应注重在“拼经济”的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确保把那些能打善拼、能征善战的优秀干部使用好。就像省委书记易炼红同志强调的那样,要“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不忽视、不埋没各地方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各年龄段的优秀干部;坚持公平公正选贤任能,不亏待、不冷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干部;坚持激浊扬清选贤任能,不迎合、不容忍投机取巧、无事生非、拉帮结派、找关系、托门子的干部”。如此,才能让那些敢啃“硬骨头”、敢打“拦路虎”、勇于“涉险滩”的干部不断涌现出来,才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在“拼经济”中展示新担当、彰显新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