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2023年央视春晚上,沈腾和马丽合演的小品《坑》,社会反响热烈,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因为他们多少目睹或亲自感受过“躺平”干部的“业绩”,对讥讽“躺平”现象叫好是自然的事。但也有一些观众,有不同的想法。
微信公众号“我是基层干部”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基层干部不容易,请不要再对他们口诛笔伐》。作者自述:我在乡镇工作了十几年,看到观众对《坑》的一片叫好声,心里百味杂陈。基层干部的辛苦与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对他们口诛笔伐!
基层的大多数干部,确实很辛苦。群众有难事,首先找他们;他们办得不好,群众就会上访投诉,所以不敢怠慢。小品讽刺的,当然不是他们;观众口诛笔伐的,也不是他们。那么,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答案还应该从小品中去找。
小品《坑》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沈腾扮演的郝主任,一个是马丽扮演的局长。郝主任是“躺平”干部的代表,局长则代表了能敏锐发现且严厉批评“躺平”干部的领导。这样的角色安排,意在向观众表明,“躺平”的,是具体办事的干部,而发现和纠正“躺平”现象的,是他们的领导。而基层的干部,绝大多数就是具体办事的,他们自然会把自己与郝主任画上等号,从而产生“百味杂陈”的感觉。
其实,不仅乡镇干部有人对号入座,高一点级别的干部,只要也是具体办事的,也有人这样对号入座。这应该是这个小品的一个败笔。
沈腾与马丽合作的另一个小品《投其所好》,也是同一种模式。《投其所好》讽刺迎合领导爱好的下属。那个小品里,马丽演科长,沈腾演科员。外号“马屁精”的科长,听说新来的局长爱好打乒乓球,于是要求喜好打乒乓的科员把新局长“陪好了”。新来的局长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两人被狠批了一顿。这个小品在当年春晚上演,也曾引发全场大笑。
这两个小品的路子是一样的,下级“拍马”,下属“躺平”,都被领导及时发现而且狠狠批评,并扬言要辞退他们,观众看了解气。两个小品里的局长都是“新来的”——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因为局长如果是老局长,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他就脱不了干系,还怎么能理直气壮地批评下属呢。
下属是不好的,领导是正确的。这就是沈、马合作的两个小品给观众挖下的一个坑。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都能如此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躺平”“拍马”这些现象,就不可能长期存在。
对小品,要求不能太高了,但是,我们在评论这种官场不良风气时,就不能只停留在现象层面,看到了现象,还得问一个为什么:这种不良行为为什么会成为现象,又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比如“躺平”,其间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这样一种氛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这种环境中,“聪明”人就会选择少干甚至不干。这种氛围的存在,肯定与平时考核不细、赏罚不明、惩罚不准直接有关。而这些管理措施,绝对不是下属能够制定并执行的。
上世纪的国企改革,就是从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破冰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怎么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呢。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国有企业的效率就无法提高。
同理,批评“躺平”干部一百遍,而不去改变造成“躺平”的环境,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眼看着“躺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却不用力去解决,在看小品时,也跟着观众哈哈大笑的领导干部,本身就是“躺平”的,而且是危害更烈的“躺平”。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替少数“躺平”干部推卸责任。因为在同样不良的环境中,还是有不少干部牢记宗旨使命,不计个人得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受到群众的肯定和拥护。本文开头说的那位乡镇干部,你如果不是“躺平”干部,完全没有必要“百味杂陈”。批评“躺平”干部,就是对你们的肯定和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