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警惕隐蔽型消费侵害,扎紧行政执法篱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3-03-15 10:0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韩枫

  近日,一则判例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浙江绍兴一房产中介在居间商谈房屋买卖过程中,通过提前私下与房主协商交易房子,再指派公司人员假冒“房主亲戚”与买家“讨价还价”,既居间赚服务费,又抬高价格赚取差价。购房者在知晓后经多次协商无果只能诉至法院,经法院判决,中介公司行为存在欺诈,依法判决撤销购房协议,并责令中介公司归还预收的20万定金。

  中介公司这把“如意算盘”最终没能打成,公平正义得到了维护,判决结果自然也获得了全网的一致好评,但也有众多热心网友质疑,有关职能部门能直接处理此类诈骗行为么?事后中介公司是否会有相应的行政惩处?

  中介公司与个人相比,显然属于优势一方,起码预先“吃透”了相关法律政策。中介公司的诈骗,主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种“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的侵害行为,非常具有隐蔽性,如果买方不仔细甄别,恐怕难以发现其中的“猫腻”。因此,不对此类行为予以打击与遏制,不仅会破坏正常市场经营秩序,也会造成不良的示范效果。

  毋庸置疑,寻求司法途径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种方法,不到万不得已,相信没有人会将诉求直接上升至司法层面。以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遇到欺诈情况的,在投诉后,往往有行政执法部门出面,在认定情况之后,做出直接处分;但此案的购房者,在发现欺诈之后也寻求过行政解决,但多次协商未果,只能选择对簿公堂。行政处理办法相对无力状况就此显露无疑。

  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绝不能因侵害行为较为隐蔽,或无法准确援引法律法规,或涉及金额大就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推诿扯皮,更不能让弱势群体,仅能依靠法院诉讼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而且从侵害根源来看,有关职能部门对此类型行为尚未有针对性约束与打击,也是不法经营者策动侵害之心的主要诱因之一。

  就本案来看,已经法院判决认定为欺诈,即时“弥补”也为时未晚。下一步,期待有关职能部门能迅速跟进,依法依规对中介公司进行处理,让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应加强调研总结,谋求使纠纷处理“前移”的办法,能更有力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编辑:郑晓华
 
专题:深学笃行二十大精神
· “席地而坐”是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伸展
· “刮腻子”刮出世界冠军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 “共享物资站”邻里共同体意识让爱流动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