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近日,本地论坛上出现了一篇有关公共电话亭的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有些人认为可以保留下来进行升级改造,也有另一部分人认为不用了可以取缔。
说起公共电话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是“过去式”,跟现代化生活格格不入。因此,有不少城市为了恢复电话亭的往日“人气”,将其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让电话亭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上海将电话亭升级成“老友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拨打电话作用,还增加了一键叫车、预约挂号、养老金查询等助老项目。
然而,有不少老年人在“叫车”使用时,发现“老友亭”对老年人并不友好,不仅定位出错率高,而且手机验证码输入时系统频繁“闪退”,界面使用复杂系统经常“奔溃”,甚至有部分“老友亭”还因为设备维护步及时导致程序无法正常启动,因此老友亭“难用”成了使用者们的评价。
显然,电话亭改造成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增添城市空间的细节美,还能助老惠老,丰富“15分钟生活圈”的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电话亭的更新换代是件利民的好事,但改造勿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如何增添其实用性,并从使用者角度去出发,优化使用办法,除了提供适老化应用,还可以问计于民,通过邀请市民进行深度体验亭内功能,就过程中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完善,让公话亭的改造重生,切实增添实用性。
公共电话亭,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承担了社会功能,见证了公共服务的贴心和暖心,传递了城市的善意和温暖。当公用电话亭越来越实用、越好用,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