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3月27日,记者了解到,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3月27日《北京商报》)。
提出给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立法,尽管不否认其保障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善意,但本身是否严肃则值得商榷。说直白一点,如果兰州牛肉拉面需要立法,那么北京烤鸭、陕西肉夹馍等全国那么多的地方美食是否也需要?再者,这么细小的饮食产业发需要立法,还有更多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重要国计民生的产业发展岂非更有立法的理由?然而,事实则恰恰相反,即便是国家层面,制了很多产业政策,特别是重要产业的扶持政策,而在立法上,针对某个产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十分少见。
其实,立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需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即厘清公民权利、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共安全、实施公共管理等方面,必须要立的规矩,具有普适性、基础性,而非是对所有社会关系、社会事务的“一刀切”,捡到篮子都是菜。
给兰州牛肉拉面立法,显然最缺少就是必要性,其有没有法规,既不关乎公共安全,也不关乎市场秩序,走立法程序,制定所谓的法规,必然是无需立法带的资源浪费。至于保障和推动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市场而非政府,更非立法。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足见市场自洽的强大。
至于所谓的兰州牛肉拉面,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服务质量都缺乏保障,如何解决显然是市场命题而非立法的课题。首先,牛肉面本身是餐饮手艺,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再加上满足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都决定了制作本身需要一定的差异性,需要不需要所谓的质量、技术标准都值得商榷。事实上,前些年不少地方都曾尝试过给一些传统美食乃至菜系制定标准,但都备受争议,无法成为普遍遵循,最终都是不了了之。这些也表明,违背市场规律,任何不当的外在干预都是徒劳的。
当然,地方特色美食的产业发展,地方的扶持也有必要,但扶持不宜将政策引导与公共立法混为一谈,更好的选择是善用政策撬动市场的杠杆作用,去引导行业组织、市场主体深化市场治理,共同做大做强做优“一碗面”。
|